警惕全球降息潮觸發貨幣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警惕全球降息潮觸發貨幣戰

王 慧

歐洲央行6月6日決定將歐元區主導利率維持在0.5%的歷史低位不變,並稱討論了向銀行提供超長期貸款等一系列其他政策選項。另一方面,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也導致資本大量涌向利率較高的亞太地區其他市場,為了控制熱錢流入,這些國家不得不選擇降低利率。
2013年06月08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歐洲央行6月6日決定將歐元區主導利率維持在0.5%的歷史低位不變,並稱討論了向銀行提供超長期貸款等一系列其他政策選項。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強調,雖然目前經濟形勢有所改善,但隻要有需要,歐洲央行就會繼續執行寬鬆政策。4日,澳大利亞央行宣布將基准利率維持在2.75%的創紀錄低位,同時表示仍有降息空間。繼5月降息風潮之后,全球央行未來進一步採取寬鬆政策的趨勢愈加明顯。業內人士提醒,警惕全球央行寬鬆政策將觸發貨幣戰。

  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引發各國央行紛紛降息

  5月初,歐洲央行將基准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印度、澳大利亞、韓國和越南等央行也相繼宣布降息。泰國央行5月29日也加入降息的行列,將政策利率下調0.25%。而美國、日本則繼續維持“零利率”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稱,世界經濟可能正進入增長疲軟階段。

  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全德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輪全球央行降息潮由日本央行帶動。為刺激經濟增長,日本央行在4月推出了該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寬鬆政策,其作法與美國如出一轍,就是通過印鈔票來推動經濟增長。日元大幅貶值,給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貨幣帶來很大升值壓力,產生連鎖反應。韓國、泰國、澳大利亞央行為緩解貨幣升值壓力,避免出口競爭力下降,紛紛降低利率。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也導致資本大量涌向利率較高的亞太地區其他市場,為了控制熱錢流入,這些國家不得不選擇降低利率。

  各國央行近幾個月持續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反映出全球經濟通脹溫和,但缺少增長動力。美國經濟分析與咨詢機構“環球透視”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疲軟。歐洲央行降息,說明歐盟經濟持續衰退,需要刺激。美國經濟復蘇也仍然較為緩慢,日本央行則希望通過擴大其量化寬鬆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盡管美、日、英等國都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經濟增長仍然很脆弱。在亞太地區,許多國家央行也選擇寬鬆的貨幣政策,反映了對經濟增長勢頭的擔憂。

  新興市場國家降息多是被動之舉,其影響也更為復雜

  自日本央行4月宣布量化寬鬆政策之后,全球至少有13個國家宣布降息,其經濟規模佔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6%,如果包括日本在內,佔全球GDP35%規模的國家推出了寬鬆貨幣政策和降息。

  全德健認為,匯率升值必然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在目前全球需求疲弱的背景下,匯率因素就更受關注。而降息有助於降低對本幣的需求,緩解貨幣升值壓力,從而推動出口。不過,這也加大了觸發貨幣戰的可能。

  比斯瓦斯則看好降息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他認為,2013年以來,各國央行進一步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推動世界經濟在今年下半年到2014年初逐步走向復蘇。但也有分析認為,降息並不能根除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狀況。受限於務負擔,發達國家很難用財政手段來刺激經濟,但是單純的利率調整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對於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降息政策更多是被動之舉,其影響也更為復雜。以泰國為例,今年以來泰銖大幅升值,資本大量流入。一般來說,降息可以緩解資本流入的壓力,然而由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導致資本進一步流入。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6月3日明確表示,中國不會通過競爭性貶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全德健認為,這是負責任的態度,如果降息潮泛濫,觸發貨幣戰,將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保持7.5%的理想增速,中國仍是全球增長重要動力

  5月29日,IMF將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從8%下調至7.75%,引發各方擔憂。某些西方媒體甚至列舉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一些難題,認為中國經濟風險很大,“中國經濟衰退論”有重新冒頭跡象。

  全德健表示,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7.5%的增長目標是比較理想的速度,一方面有利於做好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讓更多人分享增長成果﹔另一方面有充足時間來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例如城鎮化,從出口導向到擴大內需等。

  比斯瓦斯表示,中國經濟仍是全球經濟最重要增長動力,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像近幾年那樣維持10%左右的增長,現在每年保持7.5%—8%的增速,足以推動中國經濟健康增長。中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國家,7.5%的增速能夠使人均收入持續快速增加,同時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中國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將成為全球經濟未來20年乃至更長時間非常重要的增長動力。

(責編:曹華、劉然)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