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副教授
黃元山
最近中國金融市場出現較大的波動性,包括內地銀行間的拆借市場利率飆升、內地股市的跌幅比外圍的更大等。這些現象與中國信貸超發、當前決策層銳意進行經濟金融改革有莫大(博客,微博)的關系。當然,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單有所謂的“陣痛”,更會面對種種矛盾,都值得關注。
坊間的“中國崩潰論”,是對中國信貸市場情況的一種誤解。一般的說法是中國影子銀行佔比太大,城投債是“中國式的次貸”,理財產品是“迷你債券”,貨幣的總量太大,等等。其實,以上這些表征正說明中國的信貸市場並不成熟,特別是深度和廣度不夠,簡單來說,就是信貸市場出現明顯的壟斷性,導致市場上出現種種扭曲。
中國影子銀行的盛行,根本原因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停頓。監管機構一方面提升資本需求和收緊對呆壞賬管理,一方面卻無視國企(或有關系者)水太多,而中小企業(或有項目、卻沒“關系”者)水太少,實際貸款成本高漲的事實。而且,長期負利率情況下,存款被通脹蠶食,等於被課稅,於是所有存款者都要尋求出路。在貸款和存款的供求關系下,影子銀行應運而生。既然影子銀行是由於金融和經濟政策帶來的市場扭曲導致,解決方法應是一系列的金融經濟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提高存款利率,使真實利率由負變正),發展債券和信貸市場(使中小企有更多融資渠道),改變國企壟斷資本市場(使資本分配多以回報為目標,而非其他“尋租”項目)等。
信貸市場的扭曲,使經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既然信貸市場有壟斷性,拿到信貸的國企和有關系人士,自然是尋租效應下的既得利益者。在超低利息下拿到貸款的企業,自然有條件不務正業做其他轉貸生意,從而造成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不能拿到信貸的企業或老百姓,自然更難在國家的創富過程中分到一杯羹,這也是經濟資源的一種浪費。由於信貸沒有深度,超發的貨幣並不能轉化成為金融資產,於是出現短期信貸太多,但長期信貸不足的現象。
當然信貸太多只是對於那些既得利益集團來說,對於整體經濟而言,信貸不足才是真相。利率太低也非全貌,對大部分的經濟體來說,利率太高才是扼殺經濟活力的元凶。所以,以行政手段打擊部分太過進取的銀行,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近期“錢荒”仍是以政府手段去干預市場,而非通過根本制度改革,從而達到打擊過度依賴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
中央整頓影子銀行,不單打擊金融機構,也斬斷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當前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仍在實驗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唯有加大稅收執行的力量去填補資金缺口,進一步打擊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當前中國經濟亟需的其實是信貸市場化,即減少政府對信貸市場的干預,使之能以市場機制來分配信貸資源,從而加大信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唯此才能有效減少經濟資源的浪費,激發生產力和經濟改革力量,實現擴大內需和產業提升的長遠目標。信貸改革是經濟改革的瓶頸,非常難突破,因為這不單牽涉既得利益,也關系到政府的“有形之手”是否願意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