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月1日电 (记者 姜煜)中国“影子银行”近几年发展迅猛,有估算称其规模达15至17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正规银行体系的12%至13%。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因需求而生,且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对其应正确引导并加强监管力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结合中国情况,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受到监管的银行体系外的金融中介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影子银行”是“创新的源泉、风险的渊薮和监管的重点”。他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信托计划和理财产品、各类私募对冲等基金、银行之外的各类支付和结算、非银行贷款,以及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
李扬表示,传统的金融业靠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影子银行”体系主要通过开发交易活动或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再构造,向经济社会提供信用供给。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以及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都将中国“影子银行”的崛起归因为2009至2010年的货币政策紧缩。
据两位经济学家分析,当时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不佳,加之较低甚至为负的实际利率迫使存款者寻求更高利率,推动了表外金融活动。此外还有中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模式下所特有的因素,如银行更愿意将存款转移到表外业务,比如理财产品中。
汪涛称,鉴于大多数“影子银行”的活动仍在中国银监会的监管之下,加上这类活动规模不大,当下还不会导致重大的系统性问题。
刘利刚认为这些金融行为不够透明,对中国的金融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李扬也承认,与西方国家“明面上发展”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带有隐秘的灰暗色彩,因此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但三位专家均指出,对应运而生的“影子银行”需正确引导并加强监管力度,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的底线。
温州金融改革细则2012年11月24日公布,这份细则允许地下金融体系向正规金融机构过渡,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机构可以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或者PE(私募股权投资)。刘利刚认为,温州金融改革是一个起点,中国可能允许地下银行逐步正规化,并成为商业银行体系的一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