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 (人民网章斐然 摄)
人民网北京19月23日 (张文婷 章斐然)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进出口顺差屡创新高,人民币汇率总体升值,但是银行的结售汇顺差持续走低,有些月份甚至出现逆差。针对市场上关于“资本大量外逃”的传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我国确有资本外流的现象,但并不构成风险或问题。此外,外汇市场的供不应求也是资本项下净流出的原因之一。
管涛强调,“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管涛指出,尽管三季度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顺差1281亿美元,同比、环比增长迅速,但同期外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必然对应了资本项下的净流出。
据介绍,自3月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主体调整了外汇交易策略:企业购汇意愿普遍增强,结汇动机有所减弱。
数据显示,三季度银行结汇较二季度增长3%,而售汇增长14%。从衡量企业购汇动机的指标来看,三季度企业外汇支付的购汇比例达到70%,比上半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企业外汇收入中结汇的比例是69%,比上半年总体回落了3个百分点。
另外,企业外汇存贷款数据也反映其购汇意愿的增强。三季度企业外汇存款增长38亿美元,其中7、8月份合计增长229亿美元,远低于一季度387亿美元和二季度652亿美元的增速。同时,三季度境内外汇贷款下降212亿美元,而一季度增加626亿美元,二季度减少23亿美元。此外,三季度企业的进口跨境贸易融资余额下降365亿美元,而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加241亿和187亿美元。
“这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3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新成果的进一步显现。”管涛说,“这不应被视为风险或者问题。”
他表示,可从三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从调整的结果看,这种变化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年初就确定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目标。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1000多亿美元,完成国际收支平衡任务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进入4月份以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企业进行了反向的财务调整。二季度,虽然贸易顺差扩大,经常项目盈余增加,但资本项目却从上个季度的940亿美元净流入转为162亿美元净流出,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额从上季度的上千亿美元降到了200多亿美元,环比降幅达82%。初步预计,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仍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平衡格局。这对于实现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是有益的,也为央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从调整的路径看,企业增加外汇存款,包括一些企业增加对外投资,使得我国贸易顺差由国家集中持有变成市场分散持有,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企业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有利于降低货币错配,减少对外负债敞口,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央行逐步淡出外汇市场干预,就意味着贸易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流出,而且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规模就越大,这本身也是改革的方向。我们改革取得了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不能把这一结果当成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权衡。
第三,从调整的过程看,2012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国曾经历了一轮资本较大净流入。近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资金由偏流入转向偏流出,“钟摆效应”比较明显,这也是正常的。况且,两三百亿美元的供求缺口并不算大,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三季度企业外汇收入结汇的比例仍然达到69%,比二季度还上升了1个百分点。9月份,企业外汇收入中的结汇比例达到74%,比8月份上升了6个百分点,说明当前市场主体的持汇意愿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囤积外汇。
管涛表示,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将在震荡中保持基本平衡。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也趋近于均衡合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可能会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也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际收支运行新常态。未来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因素,有偏流入的,也有偏流出的。如我国经济逐步企稳、海外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提升、境内外正向利差、年底西方传统节日需求旺季等因素,都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