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式過年盤點:拼節儉倡環保微過年--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2013中國式過年盤點:拼節儉倡環保微過年

2013年02月16日08:00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戴著“2013”造型眼鏡的年輕人。新年到來讓人們充滿了喜悅和憧憬。 新華社發

  ▲戴著“2013”造型眼鏡的年輕人。新年到來讓人們充滿了喜悅和憧憬。 新華社發

  這是中央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后的蛇年“年考”:人們不再被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禮而困擾,而是有更多時間聊天敘情、走親訪友。這是神州大地經歷近一個月的“霧霾”后的節日反思:市民燃放爆竹減少,多城市取消焰火晚會。在喜慶年俗和環境質量的糾結中,不少人自覺調整了過年方式。

  2013年的春節,從政府到社會,不變的是濃濃年味,迎來的是新風拂面——更務實的作風、更環保的民俗、更節儉的消費、更溫情的相聚。

  儉 吃剩有余改一掃而光

  在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下,“節儉”成為2013年新春的首要關鍵詞。國家廣電總局節前叫停送禮廣告,要求各級電視台在春節期間,刪除所有鼓吹送禮、有面子的廣告,以止浪費之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飯店接連遭遇退訂潮。一些機關和國企取消了節日期間的公務宴請。

  節儉新風得到群眾的普遍叫好與響應。中國烹飪協會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近期超過30%的餐廳浪費明顯減少。

  全國各地年夜飯和春節家宴也刮起了“節儉實惠”風。一些知名餐飲連鎖企業不僅取消了實施多年的包房費、“最低消費”,不少飯店還推出“半價菜”“拼盤菜”。年夜飯奉行的“年年有余”,演變為迎新春“一掃而光”。

  68歲的上海退休工人吳瑞芬告訴記者,二三十年前,春節餐桌上還是很節儉的。不過最近幾年,過年一擺團圓宴,就喜歡“講排場、比闊氣”了,還有人為了講究“吃剩有余”討個好口彩,飯桌上的大魚大肉隻動幾筷子,從來不打包回家,全部浪費了。今年則不同,下餐館點菜先根據人數“悠著點”,吃不完的也打包帶走,“不浪費一分一毫”。

  ■記者點評

  蛇年春節餐桌上的微妙變化是年俗“轉型”的一個縮影。中國古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盡管中央的有關規定主要還是針對公款吃喝現象的,但“上有行,下必效”,老百姓的春節年俗也開始重新崇尚節儉。

  封 公車私奔變公權約束

  “今年的生意不如去年好,別說高檔煙酒和‘蘋果’三件套少了,就連一般的問價客人都少了很多。”某禮品回收站老板張先生,早在1月份就提前感受到禮品回收市場的“降溫”,十年春節沒回家的他,這一次決定回老家過年。

  煙酒市場回收行情不再,茅台回收價直降500元,專門配送公務消費年夜飯的禮品市場也隨著年夜飯“退訂潮”和“減奢潮”受到了影響。

  嚴禁講排場、比闊氣﹔嚴禁相互走訪拜年﹔干部走基層要輕車簡從,不搞迎送﹔嚴禁用公款、公車旅游……一位公車司機感嘆,以往每到春節,他都要“時刻待命”服務領導和其“家庭需求”。而今年,省裡、市裡都下發規定,春節公車封存入庫,他可以踏踏實實地在家過個年了。

  近些年來,“私奔”在拜年、應酬、送禮道上的公務車輛不在少數,給春節的道路和老百姓的心裡都添了堵。其實以前也強調不准公車私用,節日期間封存。今年春節為啥初顯成效?專家認為,關鍵還是執行力有保障、問責到位。當然,管住車輪上的腐敗,還有賴更多的制度設置、群眾監督和社會檢驗。

  ■記者點評

  2013年新春,來自各級政府的“禁令”,道出的是群眾的心聲,換來的是干部務實清廉的作風。禮品“減奢”首要的就是改變重“面子”輕“裡子”的送禮文化。無論是“千裡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國傳統社會朴實真誠的交往風氣值得現代人學習。

  減 鞭炮狂響到美麗無聲

  蛇年初一的廣州,曾經連續點亮大年夜18年的燦爛煙花沒有飛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廣味”音樂燈光秀。廣州市政府表示,取消焰火晚會一是為避免燃放焰火對城區大氣環境的影響,二是節約。據了解,2012年燃放煙花開支高達1000萬元。

  在春節這個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裡,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有所減弱。越來越多市民關注到,燃放煙花后的殘留物將直接導致空氣顆粒物增加。

  截至除夕,北京市煙花爆竹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在上海,不少市民定時定點燃放鞭炮,減少燃放量。除夕夜至年初一,上海市區清除煙花爆竹垃圾約700余噸,較之去年下降兩成。

  除了燃放煙花,汽車尾氣也被認為是導致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更綠色的交通出行,也是考驗環保意識的關鍵。

  在山東經商的潘中華今年春節帶著家人到上海旅游,他說,“往年出去要開兩輛車,實際上既浪費又不環保,今年到上海採用了高鐵+地鐵的旅游方式,老人小孩都覺得挺輕鬆也挺開心。”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謝少東教授說,持續霧霾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自發覺醒才好自覺從我做起,從點滴改變生活行為。“環保是大家的事,需要全民參與,更要培養意識”。

  ■記者點評

  剛剛過去的長達一個月的霧霾天氣給公眾上了一堂環保課,大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已經有了不少提升。環境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PM2.5的問題上,人人平等。愛環境還是愛傳統,愛清潔的空氣還是愛熱鬧的鞭炮,每一個中國人都面臨現實的選擇。

  恐 渴望團圓又懼怕逼婚

  “過年回家”對於時下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守住傳統”的一條底線。不論是遠離家鄉的進城打工者,還是大學生,或是小有成就的白領,都渴望在傳統新年到來時回到家鄉與親人團圓。然而,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回家不容易,回家之后和長輩面對面地溝通更不容易,有不少人由此產生了“恐歸”的情緒。

  在一家門戶網站,網友評出了年輕人春節回家最怕被長輩問及的十個“毒舌”問題。“談戀愛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啊”位列第一,其次是“期末考試考第幾名”“去年賺了多少錢”等。

  “每逢佳節被逼婚”是很多年輕人在春節“懼怕”回家的理由。江蘇網友“久舞”就說:“我不僅恐婚,現在都‘恐歸’了。沒人關心我現在過得好不好,到處是壓力,根本沒人真正理解,回家一句話都懶得說。”

  ■記者點評

  和想家一樣,“近鄉情怯”也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懼怕回家”和“渴望回家”對年輕一代而言是兼而有之的心聲。作為子女,對父母某種程度上稍嫌過度的關心要懂得寬容和感恩﹔而作為父母,或許除了“提問”,可以更多地給予孩子尊重和耐心。

  微 傳統年味添新潮時尚

  “轉發短信不僅沒創意,也顯得沒誠意,還很累人!對著手機說幾句話,不僅便捷,還很親切!”常州市民胡小偉說:“有微信真是太好了!”

  拍張照片在微博上晒晒“光盤”年夜飯,用新潮的微博、微信送上新春祝福,甚至編個二維碼給外地的晚輩送一份壓歲錢。當新潮的技術與年夜飯、拜年、壓歲錢這些傳統內容相碰撞,“微過年”在這個春節盛行,同時也映襯著節儉和環保的“主題”。

  年夜飯如何做到“光盤”、春節期間老家有哪些年俗、春節看了電影《西游降魔篇》,這些統統成為網友以微博記錄新年的內容。甚至有網友說,中國式過年進入了“微時代”。

  “大家都在說年味淡了,但網絡時代的‘年味’同樣豐富多彩!往年人不能回老家還不好給晚輩壓歲錢,今年用了二維碼這種技術,方便多了!這也是新的時尚!”南京市民徐勇說。

  ■記者點評

  民俗不是一成不變的,蛇年春節的微妙變化是年俗“轉型”的一個縮影。應當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社會可以在轉型過程中形成更具創意和活力的新年俗。

  綜合新華社報道

(責任編輯: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