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兌人民幣半年貶值近20%,美國量化寬鬆結束美元逐漸走強,歐元近來頻遭拋壓……近期外匯市場風雲變幻,不少投資者或逢高拋售,或抄底買入,企圖在匯率漲跌中“掘金”,外匯交易再度活躍。有數字為証,今年1月末,全國外幣存款余額4103億美元,同比增長41.6%,如此大的漲幅近年鮮見。說起外幣,不少市民並不陌生,但並不一定知道島城外幣存款數量幾何?哪種外幣最受青睞?持有外幣的都是哪些人?為揭開島城外幣存款的“神秘面紗”,記者近期展開調查。
現狀:
島城外幣存款增長迅速
十幾年前,為出國旅游田大叔開始接觸美元,此后一發不可收拾,先后炒過美元、歐元、澳元,如今70歲的他仍是美元重磅持有者,去年歐元兌美元匯率漲到1.4,他精准預測歐元會走弱,全部拋售購進美元,如今美元探底回升,他准備抄底再買些。
要不是女兒去加拿大留學,市民徐女士根本不會和外幣搭邊。女兒去加拿大留學一年半,徐女士也成了半個加元分析師。“加元兌人民幣匯率隻要跌破6.2就可以買進,肯定賺錢。”近來加元兌人民幣匯率節節下跌,徐女士先后在6.4、6.3購入一些,如今跌至6.15,徐女士更是抄底大幅買入,給女兒攢下學期學費。
田大叔、徐女士是島城炒匯大軍中的兩個典型代表人物,一個是為炒匯賺錢,另一個是為留學女兒省學費。像他們這樣的炒匯人不斷增持外幣,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島城外幣存款數額節節攀高。被業內稱為“外匯銀行”的中行2012年年末外幣存款余額11.88億美元,其中個人外幣存款3.82億美元,公司外幣存款8.06億美元,比去年年初增長10%以上。
其它銀行在外幣存款方面的表現如何呢?根據統計,島城各大銀行中,2012年年末外幣存款余額在4億美元以上的還有4家銀行,分別為農行5.8億美元,興業銀行5.37億美元,交行4.35億美元,建行4.17億美元。據悉,青島去年年末外幣存款余額達47億美元。進入1月份,各項經濟數據向好,島城外幣存款更是噌噌上漲。根據人行青島市支行提供的數據,1月末青島外幣存款余額達61億美元,比去年年末增長29.8%。
調查:
美元歐元日元位列三甲
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市民外出旅游越來越多,外幣和市民不再像十幾年前那麼陌生,而銀行外幣存款種類也與時俱進,如今多數銀行都可存兌美元、歐元、日元、港幣、英鎊等,其中中行外幣存款種類最多,共有美元、歐元、日元、加元、澳元、英鎊、港幣、瑞士法郎和新加坡元9種。在琳琅滿目的外幣種類中,究竟哪些種類的外幣最受島城市民青睞呢?
“美元仍是最大,歐元和日元分居亞軍、季軍。”中行山東省分行理財經理楊憲鵬如是說,而說起佔比情況,他計算后表示美元要佔到存款總數的50%左右,歐元佔13%,日元在10%左右。楊憲鵬表示,目前中國和國外企業進行外貿結算,美元還是重要的結算工具,在銀行公司外幣存款業務中,90%以上的外幣為美元存款,這基本都是企業對外交易時的業務保証金,歐元和日元也多是企業對外生意結算使用。而在個人外幣存款中,美元存款也是最多,因為赴美留學、旅游或出差的市民仍是多數。
對比各大銀行外幣存款種類分布,結果發現美元仍是絕對的主角。“我行外幣儲蓄幣種主要是美元存款,佔外幣儲蓄存款的近90%。”農行個金部相關負責人宋海濤介紹說,除了外貿經營企業多用美元交易,市民理財也偏愛美元多一點。建行個金部外幣業務經理史志軍表示,美元、歐元、日元位居該行外幣存款“前三”。
分析:
存外幣多為外貿經營者
在外匯短缺的計劃經濟時代,有外匯似乎是身份的象征。70歲的田大叔依然記得,1998年國家出台相關政策,居民個人因私購匯額度僅為2000美元。田大叔那時因出國旅游,手中持有不少美元,當時在朋友面前相當有面子。據介紹,當時許多人為了去國外多買點東西,隻能靠關系換到美元。外匯交易政策幾經變遷,如今外匯買進賣出相當方便,極少再有市民為面子去買外幣。
隨著市民對孩子教育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不少家庭將孩子送出國門到海外深造,這樣的家庭仍是個人外幣存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逐年增加,各家銀行也紛紛開設留學中心,不少家長也因為孩子而進行外匯買賣。”農行個金部相關負責人宋海濤如是說。
炒匯者也是外幣存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大宗存款者越來越多。記者從中行山東省分行了解到,個人存款在七八十萬美元的島城市民不在少數,而四五萬美元的已很多。中行山東省分行理財經理楊憲鵬告訴記者,此前買賣外匯的市民年齡在40歲至50歲之間,時間相對清閑者居多,如今50歲至60歲的市民參與者也較多,年輕人由於工作忙精力少,買賣外匯的比較少。此外,大多數炒匯者隻做自己熟悉的幣種,以美元對歐元、美元對日元等種類居多。同時,外貿經營者仍是外幣存款的絕對主力,從各銀行個人外幣存款和公司外幣存款的數量對比便可發現。截至2012年年末,中行外幣存款為8.06萬美元,是個人外幣存款的2.1倍﹔而工行今年1月末公司外幣存款達1.9億美元,是個人外幣存款的3倍還多。
觀察:
市民對炒外匯不感冒
家住山東路的劉先生一度很熱愛炒外匯,不過幾次“試水”失敗后,他聽從銀行外匯理財師的建議,選擇長期持有,目前他賬戶中有10多萬美元,已有一年多沒動。而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市民只是為分散資金風險而購入外匯,很多人購進外匯后基本不動,只是在大漲大跌信號明顯時才調整一下。在個人外幣交易者中,交易相對頻繁的外匯買家多是那些留學生家庭,因在國外的孩子時常需要生活費,所以他們會關注匯率變化,在匯率下跌時更願意抄底買入。
一家國有銀行外匯理財師透露說,目前外幣理財收益率並不高,渠道也比較少,大部分買家認的是美元,而最近7年來美元下跌明顯,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高達8.26,而如今隻有6.28,不少炒匯者也離開這個市場。“如今買賣外匯大都是做生意使用。”在個人客戶中,資產量比較大的客戶進行資產配置時會買進部分外匯,小資產客戶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大客戶主要是為分散風險,不是為賺錢。女兒留學加拿大的徐女士對此也是深有體會,由於外匯活期利息較低,如果孩子不是急用錢,她一般會將加元兌換成人民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