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詳細提出並闡述我國城鎮化發展願景,同時,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上海代表團代表在討論中熱議如何走好我國城鎮化道路,特別提出要繞開不尊重城鎮化發展規律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
城鎮化=遍地開花
“走了一村又一村,村庄像城鎮﹔走了一鎮又一鎮,城鎮像農村。”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鬆江區委書記盛亞飛,參觀考察過許多正在建設中的新城鎮,感覺有些布點太散太亂。許多農村變城鎮只是多蓋樓房,城市本身的輻射功能不足,公共服務的集約化程度不高。他認為,城鄉之間哪些地方適合布局大城鎮,哪些地方保留農村風貌,需要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証,城鎮化不能遍地開花。
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建議,城鎮化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來設置。有些小鄉鎮如果地處交通要道有地緣優勢、或坐擁自然山水名勝古跡、或擁有產業支撐等,可逐步發展成為擁有一二十萬人口的小城鎮,吸引周圍鄉村的農村人口來此定居安業。如果沒有類似的自然基礎為依托,還是順其自然,不要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硬生生建造一座座“空中樓閣”。
“以鬆江為例,政府將全區604平方公裡土地統籌考慮后,認為北部地區較南部地區更具城鎮化發展的優勢和潛質,於是基本放棄了南部大型城鎮化的設想,將鬆江北部原有的60平方公裡新城規劃擴大到約160平方公裡。”盛亞飛說,這就是在該集中城鎮化的地方集中做大,讓城鎮更繁華熱鬧。不需要城鎮化的地方,盡量留住自然、生態、平和的農村風光。
誤區二
城鎮化=千城一面
“城鎮化,決不能拷貝現在的城市模樣,把現有的大城市病帶到小城鎮,否則就不成功。”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黨支書、村委會主任孫躍明表示,新型城鎮一定要有特色、功能全,小城鎮間要有差異,小城鎮與大城市要有差異,不能走遍全國大同小異。
張兆安代表也指出,城鎮化發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如今到全國600多座城市裡走走看看,如果隱去城市名稱,僅從城市風貌判斷,幾乎分辨不清是到了哪座城。”接下來,全國各地城鎮化大發展,應該盡量保留當地老城的傳統風貌,不妨老城區修舊如舊,新城區異地新建,老城和新城比鄰而居,又各成一體,讓每一座新城鎮都能留住傳統的地域性格和歷史文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規模,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張兆安代表認為,未來城鎮化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將城鎮體系、規模布局等規劃設計好。
其中,以北京、上海、廣州等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應適可而止,因為城市再大容量都是有限的,其對外來人口的吸附規模不是無限的,隨著人口的不斷涌入,“大城市病”正在顯現﹔省會級中心城市要有所增加,因為偌大一個省單靠省會城市作為當地城鎮化的中心節點,通常支撐力不足,需要再增加二三個中心城市,多中心支持省域內的城鎮化發展﹔而人口容量在50萬至100萬的中等城市,其數量應該進一步增多。
誤區三
城鎮化=房地產化
填平農田變廣場,推倒農房建高樓,趕走集市引商圈……不少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正在呈現房地產化趨勢,這是一個誤區。“高樓大廈只是表象,人的城鎮化才是本質。農民進城要安居樂業,必須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居住、社保、戶口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戴海蓉說,現在有些地方的城鎮化過於強調速度,造成了一些虛假的繁榮,有的農民在城裡買了房,但是並不居住,空城、空房的現象比較多。
張兆安代表說,一個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產業,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另一個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產業支撐起來。目前,不少地區的城鎮化發展以房地產化為帶動,沒有制造業和服務業為支撐,所以往往隻見空城不見人,這有點本末倒置。城鎮化發展要以產城融合為基礎,以小城鎮原有的產業發展為依托,擴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結構,吸引當地農民工就近就業,讓他們不必長途遷徙,在當地產業發展中就能賺到錢。隨著人的聚集,城鎮化的內涵才能不斷充實。
“產城融合”首先是要把產業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讓城市裡不僅有生產,還有生活。“融合”是把產業和城市看作一個良性互動的有機整體,簡單來講,可以把一個組團式區域看作一個復合型社區,除了產業功能外,再加入相關的城市服務功能,使其基礎配套設施齊全,有文化設施、娛樂設施、生活設施等。融合后,人們的各種需求可以就近解決了。同時,“產城融合”還要注重城市各種設施的全面發展。城市發展涉及各個方面,並且是動態。除了規劃設計師前瞻性的預判,預留出合理的建設空間、配套設施外,產業結構、自然環境、文化歷史等內容都需要相關專業的參與配合,特別是幾方面要相互融合。
誤區四
城鎮化=落戶口
在城裡留下來了,孩子能有好前途嗎?每一個外來務工人員的“中國夢”裡,孩子是最讓人牽挂的,他們忍耐苦累和流離,就是不希望下一代依然只是這座城市的邊緣人。
全國人大代表、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嚴誠忠指出,在保障城鎮化健康推進的社會系統工程中,除基本社會保險﹝涉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殘)保險等﹞,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之外,教育體系的覆蓋與優化同樣刻不容緩。按照2020年之前全國每年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的規劃,隻有子女就學得到有效的保障,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才能真正稱得上“落戶”。在這一點上除了個人的努力和智慧以外,也依賴社會服務尤其是中高端繼續教育與專門化教育服務的提供狀況。
嚴誠忠建議,在各地城鎮化的進程中,要特別重視對現有的和可以“為我所用”的社會職業教育資源的深化利用和優化配置。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與架構中,唯有職業技術教育最為貼近城鎮化發展中對應用型人才的強力需求。現在,教育經費相對充盈,其投資結構應向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化傾斜,以適應城鎮化過程中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有了一技之長的“農二代”,也能比父母更上層路,在未來城鎮化過程中更自由地“追夢”。(記者 馬亞寧 邵寧 姚麗萍)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