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中藥黑色產業鏈:藥渣重新加工再售賣--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曝光中藥黑色產業鏈:藥渣重新加工再售賣

葉建平、褚曉亮、李亞紅、張樂

2013年06月14日07: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中藥材市場價格不斷上漲,與之而來的是中藥材造假現象也日趨增多。《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研並實地暗訪了解到,,制假售假不僅從過去的名貴藥材向普通藥材擴散,而且造假手段翻新增多,甚至用淬取后的藥渣“魚目混珠”,非專業人員難以辨別。

  日新月異的造假技術

  在全國三大中藥材批發市場之一———成都市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了正在藥材檢測中心忙碌著的技術人員王永康。談到中藥材造假技術,王永康說,長期以來,中藥材制假售假主要集中在虫草、燕窩等名貴中藥材,普通藥材造假並不多。然而,隨著中藥材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將制假的“魔手”伸向普通中藥材,而且手段也日趨翻新,其中不乏高科技手段。

  王永康從事中藥材檢驗工作長達20多年,目前負責市場的中藥材抽檢工作,他用了“日新月異”來形容當前的造假技術,從80年代至今,我國中藥材的整體質量有所提升,但制假售假的現象有所抬頭。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通過添加其他“元素”提升重量……記者在全國一些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走訪時,一些客商給記者細數了一種種中藥材造假的辦法:用外形、顏色與冬虫夏草都極為相近的亞香棒虫草來假冒虫草﹔用染色的玉米須來冒充藏紅花﹔加鐵絲來增加虫草的重量﹔用蘋果皮來代替牡丹片﹔將人工栽培的參作為野山參出售。

  不過,在許多客商眼中,這些傳統的手段已經不入流,容易被人識破,仿真度最強的,當數藥渣摻假,即將藥廠淬取后的藥渣摻入正常藥材中以次充好。

  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社會科學研究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說,不少缺乏商業道德的“現代中藥”生產企業把提取過“有效成分”“單體”的中藥原料再加工切片,以飲片方式銷售到藥材市場上去。使得許多藥廠用這種“飲片”生產出來的中成藥藥效大減,甚至完全失效。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課題組在中藥生產廠家和一些民營中醫機構調研時,多次聽到這方面的強烈反映。有的民營醫院的“一把手”不得不為此親自出馬尋找合格藥材。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太子參銷售商給記者展示了此類藥材:3包太子參,顏色、外形相當接近,其中兩包分別是用水和酒精淬取后剩下的藥渣。他將藥渣掰斷:與藥材相比,用水淬取過的藥渣很碎,斷裂面光滑宛如玻璃﹔用酒精淬取的,斷裂面呈空心粉末狀。“藥渣淬取后會變黑,但用雙氧水浸泡后,顏色會變得比原來還白。與藥材摻雜后,藥材也會慢慢變白,最終兩者顏色融為一體,難以辨認。”

  暴利催生的黑色產業

  一名藥材經營客商以藥渣摻假為例,給記者勾勒出了一條黑色利益鏈:藥廠部分違法人員將本應及時銷毀的藥渣偷偷運出,再運至加工場地,由專門人員負責藥渣烘干、漂白等技術處理,最后銷往中藥材市場“一車藥渣兩、三噸才幾百元,加工費一般每公斤兩元。每一環節都要產生高額利潤,最終賣到市場的藥渣價格約為中藥材的一半。這兩年中藥材價格上漲,有時能賣到市場價的七成。”

  記者調研時了解到,隨著造假技術的不斷提升,專業化分工日趨明細,中藥材造假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條從源頭到成品的黑色產業鏈。

  業內人士透露,中藥材造假,不僅包括中藥材,還包括一些中藥飲片。河北安國是中國最大的中藥材批發市場,那裡的商戶本來隻有經營批發中藥材的資格,但由於飲片更好賣錢,因此,大量商戶都在做中藥飲片的加工生產,假冒偽劣行為時有發生。而后,這些質量難以得到保証的中藥飲片又被賣到醫院和中成藥制藥企業,並最終來到消費者手中。

  “過去造假都在原材料的等級分類上,如把二等貨的中藥材作為一等貨來賣,但現在在中藥的種植、飲片的加工各環節,廢物利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幾乎無處不在。”杭州市中醫院院長楊勇對此很是頭痛。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藥飲片領域,造假的黑色利益鏈還能夠繼續向終端延伸。例如,有人專門從事生產假冒包裝袋、印刷假冒合格証明,以及假銷售出庫單等“造假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海寧市斜橋鎮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平時有搜集有毒有害食品的習慣。他說:“有的造假一公斤的成本才2、3塊錢,可利潤回報卻在10倍、甚至100倍以上。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

  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中成藥產值達2882億元,同比增長20.8%﹔飲片產值692億元,同比增長27.1%。

  “如此龐大的產業,如此高額的回報,必然會催生造假產業鏈。”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管理商———伊廈成都國際商貿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余力說。

  造假背后的監管缺失

  業內人士認為,中藥材造假背后,除了最直接的暴利驅動外,還存在客觀上的供求錯位以及主觀上的監管缺位、標准缺失等一系列原因。從客觀上分析,以虫草等珍稀野生中藥材為代表,“竭澤而漁”導致供求矛盾日益尖銳,從而給造假提供了市場空間。

  在中醫600余種常用藥材中,純依賴野生藥材資源的佔400余種,人工種養的品種約佔200種,但其中50%左右的需求量仍依賴其野生藥材資源。目前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藥用植物已達168種,道地野生中藥材,正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甚至枯竭。

  對於普通藥材來說,我國雖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業,但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產量和價格波動厲害,藥農種植積極性不高。浙江省磐安縣是浙江省最大的中藥材主產區。該縣農業局局長張方榮介紹,磐安縣中藥材年種植面積達8 .4萬畝,白術、元胡、浙貝母、玄參、天麻的產量均佔全國的20%以上,中藥材產量1萬余噸,產值達4 .5億元,佔該縣農業總產值的40%。但近年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藥材質量監管難度大,產業鏈短缺等因素影響了品牌效應的發揮。

  除客觀因素外,中藥材造假還因為行業標准缺失和監管缺位等問題。

  ———行業標准缺失。伊廈成都國際商貿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壽建鴻說,由於行業標准缺失,如何對假藥進行定性存在尷尬。“對於通過各種手段摻假售假的行為,打擊起來相對簡單,但中藥材講究道地,不同地區種出來的中藥材其藥性也各不相同,如果客商以次充好,是否能夠認定其售假藥材面臨現實的操作難題。”

  ———准入門檻較低。記者在全國一些中藥材市場走訪時了解到,大多數從事中藥材經營的都是一些藥農,由於行業准入門檻較低,隻要注冊一個經營許可証,就可以進駐市場進行銷售。

  — ——監 管 失 范 。 中 醫 藥 具 備 貫 穿 第 一 、 第二、第三產業的完整產業鏈,約20個部、委、辦、局涉及到中醫藥事業管理的局面。由於各部門之間既有權力交叉,也有監管“真空”,直接導致了“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棵草”的局面,也給制假、售價創造了機會和空間。陳其廣說,這種高度分散管理的現狀,使中醫藥產業的整體規劃、中長期規劃很難從國家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高度來很好地協調和制定。

  ———違法成本低。成都市金牛區藥監局局長鄭濤說:“目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販賣假藥材將按產品價值的2至5倍處以罰金。平時,這些商販最多擺20公斤至30公斤,罰下來最多就幾百上千元,還沒有中藥材的檢測費用高。”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葉建平、褚曉亮、李亞紅、張樂採寫

(責編:李棟、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