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省會城市負債已超過擬賣地收入--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17省會城市負債已超過擬賣地收入

楊昊霆 劉鵬

2013年07月22日07:39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手機看新聞

  如果月收入5000元,你敢按揭一套月供10000元的房子嗎?大概絕大多數人都不敢。即便你敢,銀行也未必貸款給你。

  但不少地方政府敢。根據審計署數據,去年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本級打算用賣地收入來還的債務,本息共計2315.73億元,是實際賣地所得收入的1.25倍。

  專家說,在債務壓力面前,地方政府更加依賴土地財政,房價就難以下跌,對民生投入也有影響。

  >>廣東個別鄉鎮不吃不喝還債需400年

  根據審計署6月公布的審計結果,截至去年年底,抽查的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85萬億元,其中有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219.57%,有地方政府逾六成的年收入得用來還債。

  據媒體此前報道,廣東省省情研究中心調查了20個鄉鎮,政府欠債總額超過10億元,個別鄉鎮不吃不喝還債需要400年。

  地方政府欠債這麼多,打算咋還?答案是主要靠賣地。根據審計結果,18個省會和直轄市中,有17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債,比例高達95%。

  如果把范圍放大到全國,就會發現指望賣地還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根據財政部發布的《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中的數據計算,去年全國實際使用土地出讓收益為5814億元。

  而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此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預測,全國地方政府目前總債務規模預計超過20萬億元。雖然審計署公布的地方債融資渠道有很多,借錢成本也不一,但就算都是以成本較小的銀行貸款借來的,一年利息支出就得12000億元(按一年期貸款利率6%計)。

  >>不少地方政府靠借新債還舊債

  在地王頻出、土地底價飆升的“鼎盛”時期,地方政府借錢時往往底氣十足。但隨著地方債務這座“堰塞湖”越壘越高,已經有人嗅到了其間危險的氣息。

  不斷累積的債務總額和每年必須支付的巨額利息,讓“借新還舊”成為多數地方政府無奈的選擇。審計結果顯示,15個被抽查的省會城市中有5家去年超過20%的債務是靠借新債償還的,最高的達38.01%。15日有消息稱,國內某知名大型信托公司表示,目前拒絕為任何關於地方債的項目發行信托產品,這是國內首家拒接地方債信托產品的金融機構。“很多券商希望與我們合作發行地方債產品,但都被我們拒絕了。”該公司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說,“我們認為地方債的風險已經比較大了。”

  事實上,地方政府大規模、“不分來路”地借錢亦是國家所不願看到的。去年年底,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央行、銀監會就聯合發布通知,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向非金融機構和個人借款,禁止通過財務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保險公司等直接或間接融資。

  >>地方政府欠債多房價難下跌

  地方政府們不斷借錢鋪攤子,對普通人是有實際影響的。最直接的就是一直調控不下的房價。國土部16日發布的二季度全國105個城市地價監測報告顯示,“二季度全國土地市場延續回升態勢,其中94個城市住宅地價環比漲幅擴大。”

  “房價下降,直接影響就是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加劇地方融資平台風險和銀行系的不穩定,地方政府壓力會更大。”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說。

  對民生投入方面恐怕也有影響。“就像一個負債累累的父親,再愛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在發愁如何還債的時候,還對孩子要吃要穿都一律滿足。”一位研究地方經濟的專家還表示,大量超發貨幣被地方政府融到手裡去投資或還債,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對通貨膨脹、物價高企也有助推作用。

  >>問題之源

  部分官員主要考慮當下政績

  “寅吃卯糧”、“借新還舊”,還不上還要繼續借債。普通民眾敢這樣過日子的怕是很少。為什麼地方政府們敢?

  “部分地方政府的領導風險意識差,為官主要考慮當下政績,明天之事明日再說,保不准即將升遷或調整更好崗位走人,並且越是在可見時間裡可能提拔的人,借錢越無所顧忌。傳統政績導向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以GDP、城市建設、形象工程為導向的問題普遍存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以《快出政績靠借錢,隻鋪攤子不管還》為題,道破了地方政府借債“虱子多了不怕咬”的根源所在。

  “其實地方債務已經對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了。在缺乏約束機制的情況下,隻顧個人政績,而不考慮經濟的安危,是對委托人的最大的不忠。”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馬光遠說。

  >>解決之道

  透明化是管住濫發債第一步

  “地方政府發債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一種方式,但在全面推廣之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目前地方債的最大問題是債務不透明,“你要把債券賣給我,但卻不讓我看賬本,誰敢買?”

  地方債究竟有多麼不透明?從審計署與銀監會給出的不同的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數據就可見一斑。不僅僅在債務總額上說法不一,對於普通人即便是各級人大機關而言,地方債務的詳細信息也常常是“霧裡看花”。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教授俞光遠表示:“對地方政府而言,地方債務現在一般不放到預算裡,基本沒有列到人大審查的范圍。政府在操作中,不跟人大匯報,只是講了年終有多少赤字,有赤字就要彌補赤字,就得發債。”

  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透明和強制力的信息披露機制,地方債務隻有一本大賬,而缺乏明細,黑暗滋生腐敗,陽光化成為地方債務市場化的當務之急。

  “你不給它發債權,但實際上它已經有債了,私底下發得亂七八糟,也沒有任何監督。與其讓它暗箱操作,不如拿到台面上,給它發債權。但要有一定的范圍、限度,才能夠控制住。給了權限后,要加強監督。”俞光遠說。

  >>長遠之計

  搞好中小企業為經濟造血

  專家指出,發債轉型畢竟還在未來,目前大多數城市應該盡快通過招商引資,做大實體經濟以渡過難關。“雖然痛苦,但這是必由之路。”

  “目前最大的風險倒不是未來如何,而是地方債是否可持續。因為借債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以后還要借,就必須找到一個可以持續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還款保証的機制。”馬光遠表示,“這一機制僅靠地方財政,是很危險的。至於實際的未來風險如何,取決於能不能下決心擺脫地方土地財政的依賴,如果擺脫不了,風險無疑是較大的。如果能有一套解決方案,使地方政府扶持中小企業,搞好實體經濟,風險就不會很大。”

  “對於仍能較快增長的地方經濟而言,債務規模本身無論是10萬億,還是20萬億,其實並不可怕,隻要實體經濟造血功能夠強、中小企業生機勃勃,還債就有保証,但如果一股腦寄托於土地財政模式,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最壞的選擇。”馬光遠說。

  本報記者 楊昊霆 劉鵬

(責編:李棟、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