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黄志凌:中国养老模式的变革与金融结构前瞻【4】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黄志凌

2014年07月15日08:51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中国养老模式变革将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商业银行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无论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社会经济自身发展趋势来看,养老模式的变化将给我国金融领域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将会深刻影响到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一)养老基金的迅速发展将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从养老资金属性看,居民和社会储备的养老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更加符合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偏好。在发达国家,养老基金往往成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机构投资者。如美国养老金基金的规模较大,并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999年美国政府退休基金与私人养老金的金融资产总值达6919.6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占比超过商业银行。截至2013年9月末,该值高达16.1万亿美元,市场占比达20.5%。另外,寿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的很大一部分资金也来源于私人养老金计划。累计算来,养老基金的投资占到美国全部机构投资约50%左右。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的总体规模还很小,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013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为1.1万亿元,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3.13万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6035亿元。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养老基金规模将不断扩大。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新兴养老金市场,到2030年养老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养老金的市场化运营也将是大势所趋。居民积累和社会储备的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将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居民养老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将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养老模式的变化不仅改变着养老资金的来源,还将改变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着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在人口老龄化、个人财富不断积累、社保改革、资本逐利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下,个人的资金合理规划、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逐步增强。财产养老模式下资产的储备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存款等传统金融业务发展;居民养老资产的增值保值需求将推动理财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合理的财产养老规划需求将推动养老咨询服务的发展。

调查分析表明,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商业养老保险来作为补充。在有养老计划的居民中,50后中只有2%选择商业养老保险,而在60、70和80后中,这一比例则分别为5%、9% 和13%,呈明显上升趋势。另外,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也在不断增加,50后中对商业养老保险持信任态度的比例为31%,60、70和80后则分别为35%、37%和38%。

养老模式的变化还将催生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具有长期性、偏好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特征,对本身的资产组合具有特定的选择偏好,这将推动金融工具如零息票债券、担保品抵押债券、长期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产品创新,由此还将带动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的产生和发展,如指数化与投资组合保险业务、长期债券投资策略业务、养老金基金设计精算、投资咨询、托管、结算、审计、代发等业务。

(三)养老资金的偏好将间接影响社会融资方向,促进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市场多层次发展

养老基金的偏好会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结构。在具体的投资模式上,我国的养老基金有着独特的风险偏好和市场环境,更加注重风险控制,这一点与西方养老基金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有所不同。我国养老金基金对投资工具的选择必然会集中到那些投资期长、稳定性、回报率较高的资产组合,这将增加资本市场中的长期性投资需求。随着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其投资偏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股票与债券选择,并将深刻地影响社会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配置结构。

同时,养老基金参与资本市场将带动相关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发展,增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金融深化,对于矫正过度依靠间接融资的金融结构失衡、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担功能、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层次发展以及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和流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养老模式转变的金融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占据着养老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欧洲国家,银行系占据了养老基金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瑞典养老资产的80%投资是由银行掌控的;在德国和法国,5家最大银行控制了60%以上的养老基金公司。在美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仅次于投资基金的第二大养老金计划服务供应商。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大型银行不仅控制了本国养老金,还渗透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拉美整个养老金市场的84%由银行资本(尤其是国外银行)控制。

我国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人,考虑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若以人均养老储备财产100万元估算,届时将产生400万亿的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商业银行可以以法人受托身份参与养老金的资产管理,并通过托管、投资理财、支付结算、规划咨询等业务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养老金融服务,满足养老模式变革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对养老金融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布局。

1、考虑老年人活动范围和风险偏好,提供综合化服务,满足养老储蓄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物理网点尤其是社区银行,通过面对面的营销,提高老年人的信任感,为老年人提供资产投资规划咨询、资产托管、投资理财、生活消费支付等一站式服务。尤其是应该综合考虑风险组合和期限组合,以稳健为重点,为老年人合理配置资产组合,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优质服务。

2、积极关注“以房养老”等不动产养老资产产生的金融需求。老年人除了在工作期间储蓄用于个人养老外,不动产等其他财产也可以在老年时通过银行融资获得即期现金流。银行应未雨绸缪,研究房屋“反向抵押”等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产品,注意金融产品创新与中国特殊的房地产环境对接,制度设计上要紧紧把握养老需求,防止把“反向抵押”获得的养老金用于还债、后代教育等非养老用途。目前,在我国“以房养老”的衍生模式是“以租养老”,以房屋租金支付养老院费用等。银行也可以和房屋经纪机构合作,在房屋代管、租金监管等多方面介入房屋养老市场,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金融机遇。

3、不断完善和扩大企业年金市场中的银行和非银行业务。近年来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但收益率较低,年均收益率不到4%,甚至低于同业存款收益。商业银行可以对该项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成立类似于养老金专业银行,也可以在当前事业部基础上提高业务运作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深耕市场,确保安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抢占市场战略高地。

(五)监管部门应为养老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地方管理,但相关部门无法就投资主体达成一致,因而相关配套监管政策仍未落地。中央政府应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性统筹机制,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同时监管部门可在2011年的《社会保险法》基础上落实监管政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三万多亿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低风险产品,获得稳定收益。

在企业年金方面,完善梳理由国家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政策等组成的法规体系。在目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可以借鉴美国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监管经验,采用分散监管的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年金计划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保监会分别承担监管职能,可以采用受托人制度和保险合同方式来发展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

总体上,监管部门要明确监管政策,落实规则细节,使市场参与者有章可循,使养老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扩大市场准入,为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创造条件,如扩大获得企业年金受托、帐管和托管三重资格的银行数量,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等。 

(人民网银行频道整理报道,如有内容咨询,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上一页
(责编:李海霞、刘阳)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
  • 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
  • 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