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听起来很美,大片的市场就在眼前,大量的过剩产能就能转移,但是请等一下:大批的风险也在渐渐靠近。各类由于国家政治动荡、民族文化多样、经营理念相左所招致的风险,不管概率大小,一旦发生,造成的资金损失无法估量,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风险无法避免,金融机构的背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服务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历史上,美国花旗银行的海外发展就伴随着战后美国资本输出以及美元国际化战略;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向本国企业提供特殊的出口信用担保;日本企业贷款保险公司、贷款担保公司和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薄弱、融资困难的问题。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的447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中国对外投资如此迅速的增加,金融业也加快了海外布局,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满足企业境外金融需求。尽管成绩显著,但与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相比,中国金融业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还不能够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以银行业为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中国银行业纷纷通过新设和收购等方式,积极扩大海外经营网络,但银行业经营管理仍不够精细,业务结构相对单一,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整体信息化程度缺乏竞争力,中国本土银行在全球的网络尚未形成,导致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较为困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市场化程度不够。在中国现有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垄断了大部分金融资源供给,凭借传统业务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自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创新。而在企业“走出去”的探索过程中,亟需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跨境融资和服务平台,抵御全球化和地区性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尚未铺平国际化道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裸走”多少会陷入羊入虎口的境地。国内金融机构应该配合企业“走出去”,用更多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境外贷款,拓宽信用担保渠道,同时进一步提高信用担保额度,减少审批程序,为企业披上抵御风险的铁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