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这样极端的门槛不仅阻挡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扭曲了婚姻的本义,“看在钱的份儿上”结的婚本质上是物质对感情的绑架。对个人来讲,这可能是短视行为,而对社会来讲,则是对传统婚恋观的破坏。
原本只是网络恶搞的光棍节,这两年随着商家的热炒而火爆起来,单身这种属于个体的苦闷俨然变成了一场群体的狂欢。而这场狂欢的基础是单身群体的庞大,据一项统计显示,中国适龄单身男女多达1.8亿。这个数据本身是否可信也许存在疑问,但它的确暗合了很多人的生活体验——单身的年轻人的确越来越多了。
要回答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的问题,答案也许十分复杂。当今社会婚姻不再是“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的古代,婚姻不再是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个人权利,这当然是越来越多年轻男女保持单身的理由之一。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下更多的青年男女并非自己不愿走入围城,而是挤不进去——虚高的准入门槛阻止了他们这样做。《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80%的城市女性认为男子月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有27.1%的人甚至认为这个收入要到10000元以上。而九成的女性将有稳定收入作为必要条件,超过七成女性表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
上万月薪,手里有房,对那些“只有背影”的男青年来说,这么一个门槛真是比门还高。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做简单的道德评判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过高的婚恋准入条件不仅制造“光棍”,也制造“剩女”,实际上造成了男女两败俱伤的局面。姑娘们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非高富帅”不嫁的门槛,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苦衷——婚姻需要稳定的环境、相对富裕的生活和可预期的将来,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子谁都不想过。但“稳定”“富裕”还是“可预期”,恰恰是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法给予白手起家的青年们的。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其本身的特点就是高流动性和激烈竞争。当单靠感情难以平衡这样沉重的社会压力时,婚姻中物质的筹码所占的分量就必然越来越重,最终喧宾夺主地替代感情而在婚恋中唱起了主角。
其实,从古代的“门当户对”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大件”,婚姻的物质门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作为组成家庭生活的基本条件,适当的物质要求是合理的,但类似月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这样极端的门槛,不仅阻挡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扭曲了婚姻的本义,“看在钱的份儿上”结的婚本质上是物质对感情的绑架。对个人来讲,这可能是短视行为,而对社会来讲,则是对传统婚恋观的破坏。
年轻人“娶不起”和“不敢嫁”,这种求偶中的高门槛现象或许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年轻人应该对自己和社会的未来抱有信心,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各阶层差距的逐步缩小和各种社会压力的减弱,这些极端的现象最终会得到缓解,婚恋观也会最终回归“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本义。 □本报评论员 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