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
先涨价再打折
只喊口号不降价
广州市民何小姐看中了天猫网爱慕官方网站的一件“男朋友款睡衣”,她放进收藏夹时睡衣打五折,价格是109元。昨日何小姐下班之后顺手翻看收藏夹发现该商品打上了“11·11购物狂欢节”标签,点击进去一看大跌眼镜,该商品的标价竟为110元,注释为“价格30天内最低”。“这不比之前还贵了一元吗?”惊讶之余,她和店内客服在线沟通表达疑问,客服的回答是“110元未必是11月11日当天价格”,那么11日当天价格会否比110元更低?客服表示无法确定。
应对策略:
1.使用比价工具或货比三家。
2.查看商品历史价格和价格趋势,看是否在最佳购买时机。
陷阱二:
降价后“缺货”
再便宜你也买不到!
拥有5年多网购经历的暨大新闻系大三学生易同学称,今年的双十一促销自己并不太热衷,因为之前曾经“很受伤”。“8月中几家电商价格战前夕,我特别想买一个50升的个人小冰箱,早早看好了京东上价格为299元的特价某品牌冰箱,盼到促销时间第一时间点击进去,却永远显示缺货!”易同学坦言,当时身边好几个年轻人都想买,都看好那一款,但当天无一人成功购买。“价格战中商家总会比你更精明。”易同学总结道。
应对策略:
搜索货品时可将“有现货”作为搜索条件输入,而不是点击促销商品页面进入购买页面,可节省时间,也避免高兴一场失望而归。
陷阱三:
内部人员
“吃定”部分特价品
LUCIA曾经十分热衷秒杀的成就感,但近年来她的秒杀热情渐渐降温。“买得多了,得知一些‘潜规则’之后,渐渐提不起抢购的兴趣。”她说。
一位曾在某大型网购商城做过高校学生代理人的同学爆料称,以前自己还经常满怀希望参加网店秒杀抢便宜货,但后来做了代理才知道,很多存货内部一早就抢光了,例如在网站上公布有十个秒杀名额,事实上至少一半是先“内部消化”了。
应对策略:先将电脑杀毒再提前“严阵以待”加入抢夺战,而且要调整好心态再秒杀。对秒杀抱太大希望,不如将时间花在比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