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有多远?--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刘锋

2012年11月20日14:26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手机看新闻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对经济运行的掌控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扬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提高全民的价值认同度,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创造思想价值基础。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韩保江 □刘锋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那么,我们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哪些差距?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呢?

  我们距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全面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是其主要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从这段阐述中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轮廓和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是基础。过去近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从2008年开始,受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行趋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解决遥遥无期、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给中国经济环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为维护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协调、平衡发展的社会。全面小康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同步提升。以城乡差距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427元、6778元,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文明的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农民,而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教育,但当今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及边疆地区的教育基础仍十分薄弱,需继续大力提高和改进。全面小康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致力于建设绿色的生态文明社会,提升全民的生存环境。然而中国的各行业中仍大量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现象,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不够。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近10年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相关法律政策措施仍不健全,社会矛盾也进入高发和频发期。社会中仍存在破坏民主、践踏法律,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不良现象;社会公平正义时常遭遇困境,社会诚信危机不断加深,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幸福的社会。只有全民普遍认同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而民众生活水平及质量提升带来的幸福指数的提高是全民认同度提升的重要参考标准。全面小康要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的要求。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住房体制等仍不健全不完善。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创新的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进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虽然我国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国现阶段整体创新能力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仍较少,仍未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及社会环境氛围,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民主的社会。我们建设的小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人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等活动的渠道和方式仍不健全,甚至较为缺乏,甚至存在压制人民群众合理呼声的现象。适应新形势,社会主义民主的提高显得极为迫切。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