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中国今天拿什么来赢取新增长红利--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张茉楠:中国今天拿什么来赢取新增长红利

2012年11月29日10:31        手机看新闻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供给替代”,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产品尚未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不断增加,能不能趁这个转换期快马加鞭,加速转型,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国运。

  随着未来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中国成本驱动型的增长红利将越来越小,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如此,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回报率将持续下降,低成本优势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那中国还能靠什么来赢得新的增长红利呢?

  据波士顿咨询报告的预计,未来五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至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在考虑了美国的生产率之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或许到2015年左右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而如果再考虑缩紧航运成本及诸如隐藏成本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变得更微小。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正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所谓“前堵后追”就是前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激烈追赶竞争势头”,也就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对于中国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在显著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正逐渐开始以更为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以一向被视为美国后花园的墨西哥为例,近些年来,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北美市场,墨西哥制造突飞猛进,仅今年上半年,墨西哥出口就占了美国进口制成品进口总额的14.2%,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仅为11%。相比之下,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大进口国的中国,份额则由2009年的29.3%降至今年的26.4%。

  当然,从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看,“供给替代”是必然的历史规律,但问题是,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供给替代”,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产品尚未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不断增加,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严重威胁。笔者认为,这将是未来十年内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风险。中国能不能趁这个转换期快马加鞭,加速转型,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国运。

  全面重振“中国制造”,已经迫在眉睫。笔者之所以特别强调全面,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产品自主创新之外,我们至少还有三个方面可以超越传统低成本优势,构筑起中国新的综合比较优势:

  其一,未来全球无疑将是个比拼智力的大时代,这意味着整个社会对从事单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知识资本的要求日渐增大。因此,就长期而言,我们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扭转现行“面向升学”,而不是“面向市场”的教育模式。事实是,偏重高学历教育,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失衡现状,是根本无法应对未来智力比拼时代的考验的。根本而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以适合未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力争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真正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让经济步入新的良性增长轨道。

  其二,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为未来优势的创造与传统优势的保持建立一个缓冲带,这就是我们的市场,庞大的内需,这也是我们当下最大的优势。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当于3.48万亿美元,约合22.47万亿元人民币。虽然国内市场名义值已非常巨大,但仍有大量上升空间,因为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依然非常低;这种增长动力一直存在;自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支出始终保持平均14.9%的同比涨幅。

  如果按照未来几年中国GDP平均同比增长7%、美国同比增长2%的假设,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并考虑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趋势,波士顿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达到美国水平的80%左右。

  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更多的也是面向中国等新兴市场。毕竟,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全球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据商务部统计,仅2010年,外商在我国就新增研发中心194家,目前外商在华投资的研发机构已达1400余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把研发设计部门放在靠近消费需求的中国。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早期,跨国公司只是将中国视为他们的一个市场中心;第二阶段,跨国公司开始将中国作为一个研发中心;今天,中国已经成了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和决策中心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转移,这对中国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要思考如何更加贴近市场,如何充分挖掘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如何通过自身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引领中国的消费结构升级,并最终推动中国的全产业升级,这是下一步的大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区域发展的红利可以挖掘。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跨越了不同阶段,因此,完全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延续中国制造的优势。比如,在中西部地区就还有一定的人口红利,土地等要素价格还比较低廉,完全可以与国外的先进技术、东部已有的先进技术组合。通过产业流动、区域流动延续中国制造一定的优势。(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