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房产税,不能再“只听楼梯响”--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陈志龙:房产税,不能再“只听楼梯响”

2012年11月29日09:34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总结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经验,研究逐步在全国推开,同时积极推进单位房产的房产税改革。”在最近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财政部长谢旭人作出上述表示,这是继今年8月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之后,他第二次就房产税改革明确表态“要在全国推开”,释放的信号日益清晰。

  关于房产税,各种“无厘头”式的发布已有数次。一会是住建部,一会是央行官员,一会是国税总局,轮番表态相互打架;一会说今年要推,一会又说方案未定;一会说先覆盖40个城市,一会说要覆盖40个城市;一会说沪、渝试点成效显著,有力遏制了投机需求和房价上涨,一会又说影响微弱,效果不彰。房产税信息之嘈杂混乱,几成骡马集市,信号芜杂,误导各方,甚至已陷入“光靠吼”的尴尬。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房产税的“扩围”应成为政策工具箱中最有力的储备。但是,较长时间内,这一政策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梗阻在哪儿?一次与某部委来调研的一位人士聊天,他说了句大实话,“过去什么税都是拿人家开刀,而房产税不同,如果开征谁都躲不掉,并且税基大。机关干部有几套房不是个别现象,按北京上海的房价,一套好点的房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如果征一两个点的房产税,那十几万就没了,等于一年工资全缴税了。你说这事情谁会起劲?所以大家都在拖。”

  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自有率高达85%,而长期的金融抑制和投资渠道狭窄,使房地产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选择,房价的快速上涨与天量的高能货币互为促进。市场繁荣的年景,人人似乎都是红利的获得者。与房地产共增值的幸福时光,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滋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房地产庞大的利益集团不单指特定群体,其实囊括了生活中的“你我他”,大家都是受惠者,都跟随着涨价的鼓点欢呼,都希望听到房价永远上涨的好话。

  有人放言“房地产是国家财政的大仓库”,只能升不能降。而有朝一日,房产税开征,有限的租金可能还不足以支付房产税,那时房价必然失去上涨动能,拥有者感情上一定是极度抵触的,这符合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

  由此看来,把房产税开征难归到房产信息系统联网难实在是推脱之词。实际上,无论是房产信息的联网还是税收征管,技术和操作层面早已不存在问题,房产税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决策者的决心。房产税是存量巨大的永续税源,它不仅仅开辟了增收的新路径,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调节收入分配,是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税收手段,对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影响深远,而如果总是受制于既得利益群体的掣肘,而投鼠忌器,首鼠两端,那将一再错失市场化调控的时机。

  许多人还关心房产税怎么征。实际上完全可以简单化,原则上,除政府的保障房不征税,所有房产都计征,然后再以家庭为单位,按一定的人均面积,比如三口之家,按人均60平方米退税,这样就能保证这一税种的全覆盖,居民正常的生活居住用房可以不征税。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目前认同度较高、操作相对简易的方案。

  过去十多年间,因为流动性盛宴和金融供给短缺,以债务货币为基础的泛滥流动性和监管的放松推高了房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耶鲁教授罗伯特·席勒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你会在中国买房吗?”他决绝地说:“不会,因为中国的房价太贵了。”在黄金10年中,房地产市场没有经历过大的周期性波动,这个市场只有贪婪而没有恐惧,只有侥幸而没有理性,只迷信政策(地方政府不会让房价跌)而不敬畏市场。房地产调控,需要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理性精神,只有经历一次凤凰涅槃,这个市场才会成熟,参与者才更理性。现在看来,财政部长关于房产税的谈话传递的信号意义日益清晰,这也应验了那句话“房地产调控有的是手段,有的是政策储备,不是光靠吼”。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