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和烧坊拒与茅台和解 千万被扣特供酒去向成谜【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荣和烧坊拒与茅台和解 千万被扣特供酒去向成谜【2】

2012年12月04日17:42    来源:东方网    手机看新闻

  醉翁之意在“酱香”?

  一场官司,贵州茅台仅提出了22万元赔偿要求,这对于贵州茅台或者荣和烧坊来说,都是一个小数字。那么,双方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数次在法庭上唇枪舌剑。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茅台四处找人打官司,就是想捞钱。”王凱福对记者表示。

  “在我们之前茅台已经告过四家企业了,他们以非法扣企业酒和指责侵权的方式收过四家小企业的钱,小企业怕麻烦,都赔20万了事,以后(茅台)就可以随意扣人家的酒了。”王凱福称。

  不过对于上述指责,茅台方面并不认同。

  “若真是如媒体所描述的欺负同行,那诉讼标的怎么会仅仅22万元?” 茅台酒厂法律事务处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茅台诉讼的主要目的,是提醒一下在当地愈演愈烈的侵权及“擦边球”行为—必要的时候,茅台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除捞钱外,在王凱福看来,茅台集团之所以不断打官司,真正的目的是盯上了“酱香酒”这块市场。

  据了解,相比清香型和浓香型酒品,酱香型的白酒可以保存时间更长,更具有收藏价值。

  “酱香型白酒有特殊的酿造工艺,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群并发挥它们自身的效应,使其达到“越陈越香”的境界。其它香型的白酒存放时间越长,有的品质反而下降。”据一位从事白酒销售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

  据媒体报道,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在今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曾称,“(未来)在资源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将迅速扩大中档和中高档酱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而茅台接下来所着力的中档酱香产品市场,正是荣和烧坊这些中小企业的“天下”。

  实际上,贵州茅台从高端转向中端市场,其背后有着对于未来的业绩担忧与压力。自今年3月国务院会议提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以来,人们对于茅台即将面临的政策性风险的担忧就没有消除过。

  与此同时,贵州茅台近一年还备受负面消息的连累。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中旬,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公司生产的高级干红葡萄酒存在商标“不规范”问题,被认定为“不合格”。不过,茅台随即发表声明澄清“不存在此问题”。

  近日,又有多家媒体报道茅台“社会库存量达2万吨”。对此,茅台方面的答复是“2012年至今,茅台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是正常的。”

  根据茅台201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达199.3亿元,同比增长46.1%。

  更为重要的是,白酒股的“漫漫熊途”也让茅台颇受打击。

  仅以今日(12月3日)为例,酿酒板块低开低走,大幅下挫,跌幅超过6%。其中,贵州茅台收盘于200.19元,跌幅达7.32%,换手率在0.76%,净流出金额达2.12亿元。

  而在其他白酒股份中,盘中个股除*ST广夏停牌,其余全部下跌,个股莫高股份、沱牌舍得、山西汾酒、古井贡酒、金种子酒跌停,另有13只个股跌幅超过6%。板块成交66.21亿元,板块资金流出居前。

(来源:东方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