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金融态度--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网络时代的金融态度

董建岳 

新的潮流势不可挡,新的改变已在发生,从瓶颈中寻求创新,从创新中获得突破,从突破中动态平衡,从平衡中渐趋和谐,这应当是中国银行业应对变化的金融态度
2012年12月18日17:26        手机看新闻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生活方式,以及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经济活动主要参与者的金融业,也正在这场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经历着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向前推进。是随波逐流还是因势而变?我们今天的态度,将决定金融业未来的高度。

金融业加速进入网络时代

首先,网络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方式。二十多年前,作为新生事物的ATM机刚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出现,拿着银行卡体验了自动提款的人们还忍不住要去柜台打印一下存折,核对余额是否正确。

随着商业银行电子化步伐的迈进,今天的电子金融已成为公众认可的主流交易渠道。金融业电子化最初的目标是以电脑和网络作为工具,辅助银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作业。如今,网络技术从幕后跃至台前,成为各家银行逐鹿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自助网点、智能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金融渠道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网络技术甚至改变了银行本身的形态。

其次,金融消费者和网络使用者重合度不断提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据中国电子银行网统计,有9家上市银行在2012年中报披露了个人网银数据,累计用户数量近3亿,超过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的3.8亿;有8家上市银行在2012年中报披露了手机银行数据,手机银行用户合计已突破1.5亿。可见,在庞大的金融消费者基数中,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群体已不再是非主流,可以预见其重合度和绝对数量还将继续迅猛提升。

第三,电商参与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维度。近年来,原本并不属于传统金融业范畴的电商、网商、电信运营商等开始频频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比如,谷歌推出的广告信用贷款,专门针对自有客户的广告投放需求发放贷款,被评价为“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的敲门砖”;再如国内阿里小额贷款公司,开启了以网络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贷工厂化运营新模式。

这些企业凭借对市场的高度灵敏,运用自己擅长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不断创造网络金融中的新鲜词汇,在本业之外开辟了新的金融蓝海。虽然目前电商等涉足金融业的份额尚不足以对金融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冲击,但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手段蕴含着未来的大趋势,已在金融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创新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

网络时代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既令人兴奋,也激起了传统金融业的紧张和思虑。紧张的是:金融业应该何去何从?思虑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未来新的金融生态中,信息和渠道将实现高度的互通和共享,每一家银行都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每一个金融消费者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一类最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改良,更是变革。手工业务的简单电脑录入、线下业务直接往线上复制这样的改良是不够的,网络时代自有一套新的游戏法则,回想当年飞机、固定电话达到五千万用户规模所需的时间都超过了50年,而社交网络达到这一规模仅用了2年。我们必须静下心来,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反思传统业务模式的得与失,钻研和学习这个美丽的网络新世界。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单个产品的创新,更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客户体验的角度,产品创新必不可少,但我们更为看重的是,通过改善网络时代的客户体验,找到金融产业链中隐藏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率收窄、金融脱媒等趋势下银行业新的发展策略和新的增长点。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深层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型。网络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将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银行也需要一系列转型来与之相适应。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我们需要内外兼修,提升整体经营管理实力,形成与创新文化相匹配的组织架构、IT系统、业务流程、研发体系、乃至绩效考核机制,这是传统金融业在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

网络时代金融业发展态势

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金融业将面临不少矛盾甚至是困局:现实与虚拟、制约与突破、传统与变革、安全与便捷、成本与效益等等。

新的潮流势不可挡,新的改变已在发生,从瓶颈中寻求创新,从创新中获得突破,从突破中动态平衡,从平衡中渐趋和谐,这应当是中国银行业应对变化的金融态度。

一是同质经营与差异化服务。

同质化经营是银行业较为突出的问题,虽然各家银行都在力求差异化服务,但客观而言成效并不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如果不能扭转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银行必然走上恶性价格战的道路,陷入盈利下滑的“共输”恶性循环。

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为推进差异化金融服务、破解银行业同质经营难题开辟一条可行之路。所谓差异化服务,是指对目标市场加强研究和需求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

银行客户群体庞大,除金字塔尖的私人银行等精英客户群外,差异化服务谈何容易!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们得以借助网络传输、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对每一个客群,甚至每一个客户进行高频度的关注,再运用客户行为分析系统对其金融活动习惯和其他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中国银行业逐步投入应用的行为分析系统和探针系统,能够记录下客户的消费习惯,再运用“多渠道协同”进行推送,让每个持卡人都能感受到贴身定制的服务,从而可以更趋个性化地管理超过2亿张信用卡。

同时,实现差异化需要我们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家银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能通过技术实现全客户的信息管理,也难以完美地配置资源对所有类型的客户做所有服务。正如基于网站的一些小贷公司专注于网络交易平台,专做短期小额贷款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如果它将该模式直接复制到大企业、大项目融资,那注定是行不通的。

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比如,我们将战略主攻方向定位于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走差异化经营、建设特色银行的道路;而对于电子渠道,我们在“渠道协同”的基础上提出“渠道裁剪”概念,有选择性地提供客户需要的功能模块,最大程度发挥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是金融脱媒与新价值发现。

金融脱媒“脱”的是什么“媒”?主要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壮大,银行作为存贷款信用媒介的功能渐趋弱化,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也加速了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脱媒的速度。

银行在部分传统职能被“脱媒”的趋势下,如何重建一些新的媒介价值?网络时代在这方面是双刃剑,既加速了部分领域的金融脱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建媒”可能性。网络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解决信任问题,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和现实的信任,正是网络时代最需要的。

银行有最广泛的客户资源,有较受公众认可的信赖感,还有相当完善的物理和电子渠道。凭借这些资源,银行作为信任媒介、支付媒介、渠道媒介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比如,对于银行支付媒介这一职能,表面上来看,网络时代有更多的支付载体介入,这一职能似乎受到了削弱。

截至2011年末,已有101家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资质,当年非金融支付机构共收单清算2.03万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随着移动金融的出现,移动通讯终端与银行卡结合,用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功能,有人甚至提出“废除信用卡”。

但深一层看,无论是网上第三方支付还是手机支付,暂时都还无法离开银行而独立存在,都要与银行账户、银行卡相勾连才能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助力银行支付媒介职能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的很多角落,对此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互助并进。

三是分业经营与“云金融”生态。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保障了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了金融业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在WTO之后外资全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循序渐进地形成了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的应用,更是力促了开放共生的“云金融”生态逐步形成。

云金融生态的第一层内涵是实现银行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例如一个在不同银行持有账户的客户,通过央行推出的“超级网银”实现了多家银行网银端口的连接,客户只需登陆一个平台即可办理跨行业务,无须切换不同银行网银;

第二层内涵是促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互通合作,也就是更高层面的“交叉销售”,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业务,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存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乃至传统网点渠道等由银行甚至某个客户经理来办理,“一点触发,多点对接”;

第三层内涵是推动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的跨界融合,比如,为满足个人客户网上购物的乐趣,包括广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推出了网上商城,使客户通过银行官网交易享受正品质量保证和支付安全保障。

云金融生态最终的本质内涵是通过云化的融合共享、分散集中,实现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云金融生态打破了拼网点数量、员工人数、客户基数的局限,实现了与大型银行、网商在内一系列资源信息的互联共生,为跨越式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是将本求利与前瞻性投入。

银行是经营货币、博弈风险的行业,早在银行的前身“票号”,“将本求利”就是其第一要务,即有多少钱,才办多少事,亏本的买卖不做。然而,在新生代人群逐步掌握起社会财富和话语权的网络时代,银行业也要在合规审慎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积极融入网络时代的新潮流。

网络时代的金融需求日新月异,银行作为网络时代经济活动重要参与者,应该承担起探索和建设金融新生态的责任,主动投入力量对社会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客户需求进行前瞻性分析,投入一些资源去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和业务方向,哪怕这些投入短期内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

比如设立银行智能网点和24小时智能银行,投入的资金和开发资源都是巨大的,但这类融合高清远程视频通话、蓝牙笔等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便利的人性化产品集合体,将在未来的银行网点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主流。银行可通过内部创意管理系统等方式,鼓励员工发起创意,再由专业团队进行评估,把一些看似奇思妙想的点子变为现实。

正如我们在三十年前想象不到,今天网络金融的运营模式和便捷程度,我们现在也很难想象三十年后的银行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唯有勤于学习,精于预判,敢于变革,勇于创新,善于转型实践,才能构筑网络时代金融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爽、乔雪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