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家族打了谁的脸? 财产公开是治腐良药--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房氏”家族打了谁的脸? 财产公开是治腐良药

从“房叔”到“房妹”,从“房姐”到“房婶”,再到近日出现的“房媳”,不知下次会出现“房啥”。随着“房叔”“房姐”“房妹”相继曝光,有“反腐利剑”、“阳光法案”之称的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被网友们寄予厚望。
2013年01月27日09:04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房氏”家族打了谁的脸?财产公开是治腐良药

  从“房叔”到“房妹”,从“房姐”到“房婶”,再到近日出现的“房媳”,不知下次会出现“房啥”。照此发展下去,博大精深的中文快不够用了。历数最近一段时间的“房氏宗亲”的被曝光,无一不来自民间和网络爆料。“房氏”家族成员不断扩大,也揭开了多年来户藉管理乱象的冰山一角,倒逼国民户籍管理的改革。随着“房叔”“房姐”“房妹”相继曝光,有“反腐利剑”、“阳光法案”之称的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被网友们寄予厚望。

  “房姐”龚爱爱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承认自己确实有网上曝出的两个户口,而且她称户口从外地花钱买来的。然而据警方调查,她共有四个户口,除了在神木的真户口,分别在山西的两个县和北京的一个区又通过违法手段办了3个假的“真户口”。

  户籍“掩护”干些非法勾当

  西安市一名从事了近20年户政工作的民警告诉记者,申请人是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串通一气弄虚作假办理的。只要能把上级领导搞定,都能把“假的”变成“真的”。记者发现“花钱买户口”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这名公安干部告诉记者,其实“房氏家族”“房多多”同时也是“户多多”的原因,主要是有钱有权的人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办理同名异地户口,或者当地异名的户口,他们或为官员转移财产,或为非法经营,根本原因是在户籍“掩护”下干些非法勾当。

  当今社会,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跨不过户籍制度的障碍,计划生育中超生的人上户的都很难。而另一方面,有钱的有权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办到多个户口!两相对比,顿时陷入不公平的泥潭。

  海外网特约评论员丁永勋说,近期发生的这些热点事件,都与“多房多户口”有关。这让以严著称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顿时显得漏洞百出。对“房氏”家族的“牛人”来说,而且就连“110”打头的北京土著户口也如“囊中探物”,令人叹为观止。网民认为,户籍管理上的腐败和漏洞如今成为一部分腐败官员隐匿非法收入的保护伞。他们凭借一人多户,可以逃避金融、出入境等监管,这甚至也让日渐被提上日程的财产公示制度或变得“凌空蹈虚”。

  利剑出鞘惩户口腐败

  陕西省金镝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建军说,公安机关对“房姐”一人多户办理的具体过程的调查结果还未出来之前,还不好具体从法律上予以定性。但是从现在已知的信息看,如果龚爱爱提供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审查不严,造成严重后果的,那么为她办理假户口的公安民警可能会涉及触犯渎职罪。如果是收受龚爱爱的钱物,弄虚作假办理“真户口”,公安民警可能涉及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

  西安基层公安机关一位具体办理户藉的民警认为,现在人口信息虽然全国联网,但是只要身份证号码不一样,即使是重名和照片接近,目前的户籍管理系统都不容易识别出来,公安机关人工也更不容易查出来。再加上全国十几亿的人口,异地办理重户的,如果没有事情发生,不专门调查,也不容易发现。

  这位户藉民警认为,户藉信息管理应该提高科技含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公民的身份信息管理,并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同时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安机关、医院、银行等多个部门应该从人一出生就不断采集人的DNA信息、信用信息、户藉信息、房产信息等,并在身份证植入所有信息的蕊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本栏文字均据新华社

  ■纵深

  财产公开是治理腐败良药

  随着“房叔”“房姐”“房妹”相继曝光,有“反腐利剑”、“阳光法案”之称的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被网友们寄予厚望。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正在试水的财产公开能否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房多多”“户多多”们暴露在阳光下?

  官员申报之后应抽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倪星认为,官员拥有多个户口甚至多个国籍、多处房产及投资,主要是纪检监察、公安、房管、银行等部门未形成统一的核查系统,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官员的核心数据信息是碎片化的。

  占有官员核心数据信息的部门不承担反腐职能,反腐部门不占有信息。对这种状况,有人形象地比喻:前者“作哑”,或者“装聋”。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说,如果只申报不公开、不核查,申报就容易变成“盲人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公开的范围越大,发现腐败的几率越高,对腐败分子的心理震慑越强。即使完全公开条件暂时不成熟,目前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官员申报之后进行抽查,纪检部门哪怕每年抽取5%的申报材料进行核查,与房产、银行、证券、出入境等系统进行比对,对腐败分子也是一个巨大的震慑。

  最大阻力来自“腐败欠账”

  专家认为,目前,多地试行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多年累积的“腐败欠账”。从1987年国内首次提出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到现在,已走过20多年,地方试行财产申报制度都不免遭遇“人走政息”、不了了之的结局。未来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要怎样才能避免走入“误区”、重蹈覆辙?

  一些专家认为,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也不是反腐败“万灵丹”,需要一系列科技手段、制度设计配套完善。现在有关部门掌握的数据是碎片化的,没有跨部门、跨地区的共享平台,亟需利用科技手段建设全国联网的信息平台,打破“数据孤岛”,避免官员跨地腐败的现象。

  此外,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等人呼吁,应从立法层面推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的实行,为官员“晒家产”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才能避免试点半途而废。    制图:潘洁

(责任编辑:孟哲、乔雪峰)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