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外迁2015年逐步完成、十个区域医疗中心升级改造、三甲医院郊区办分院……市卫生局日前公布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版图,其中明确表示,为了让更多新城区居民告别看病奔城里大医院的尴尬现状,未来中心城区不再新建公立医院,远郊区县获得更多医疗资源的规划,北京的医疗资源分布将趋于合理,城区与郊区的医疗水平差异将越来越小。
三甲医院集体郊区办分院
近年来,随着就诊人数的逐年增加,很多三甲医院老旧的门诊楼早已“不堪重负”。随着今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的开门接诊,三甲医院郊区办分院的思路更加清晰。
据了解,北大医院南院将落户大兴新城,南院区建设为以妇儿专科为重点的综合院区。预计床位规模1200张,其中儿童专科床位400张,妇产科床位200张。而友谊医院也将建立顺义院区,形成以儿科为特色的综合院区,增加市东北部地区儿科专科服务能力。床位数预计为1000张,其中儿科床位规模不低于200张。朝阳医院将在常营地区建分院。年底前,同仁医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扩建工程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南区项目计划开工建设。
“大医院郊区办分院,可以带动郊区医疗水平的提升,有效缓解当地居民的‘看病难’,使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一些疑难杂症,免去看病必须直奔城里大医院的情况。”曾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大医院郊区分院的落户,还可以使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进修更加便捷。
大医院外迁2015年逐步完成
根据规划,部分大医院整体外迁将不再是一句口号。比如位于宽街的北京中医医院将整体搬迁至朝阳区垡头,天坛医院将搬迁至丰台花乡,2015年交付使用,目前地处天坛公园附近的口腔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丰台区马家堡附近,而此前地坛医院已从北二环迁至机场路附近,填补了当地缺少大医院的空白。
事实上,大医院整体外迁除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外,最重要的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孙东东说,中心城区“堵点”大多都发生在大医院周边,医院搬迁后,肯定会使拥堵的道路逐步畅通。不过,孙东东坦言,大医院迁至郊区后,不可能在当地招聘医生和护士,原有医护人员由于上班太远也会造成人员流失。政策上应对整体搬迁医院的医护人员有所倾斜,比如发放交通补贴等。
10个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升级
针对区县医院硬件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北京市将在10个郊区县,依托原区县级医院建成10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其中包括顺义区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延庆县医院等。目前,这些医院有的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有的已经完工。门头沟区医院作为区县医院升级改造的“排头兵”已完成建设,崭新的门诊楼和更加方便整洁的住院病房已经让当地居民受益。
市发改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10个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后,将显著改善新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形成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使得郊区居民常见病就诊不用出所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