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2月5日电(记者 郭远明 曹凯 何悦)2012年是中国粮食的连续第九个丰收年。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谁来种地”成为中国保障未来粮食安全重大问题。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九连增”,但粮食进口也在增加。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增长了294.5%。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段应碧认为,从长远看,大量人口随着城镇化加速而远离农村农业,粮食纯消费者不断增加,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的供应压力将不断加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这意味着有同样多的人口转为粮食纯消费者。
同时,大量农民离开了户籍所在地进入城镇务工,削弱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过度分散的生产经营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中国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
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未来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留住劳动力长期在农田耕作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必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即解决“谁来种田”的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刘守英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平衡农工收入和留住农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
2012年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中一个关键是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近日公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家庭农场”一词,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但各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的整体数量不足,全国80%以上的农田仍处于分散经营中。截至2011年底,中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仅为2.2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8%。
同时,新出现的农民职业化素质不高、农业经营后继乏人的局面尚未扭转。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和管理,培养职业农民成为当务之急。
段应碧说,要制定农业经营者资格认定和培养制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培育一批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