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引关注 专家建议从简政放权入手--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引关注 专家建议从简政放权入手

2013年03月01日11:29    来源:济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改革不能改出满楼“临时工”

  城管打人,一查,临时工干的;警察发飙,一查,原来也是临时工……这年头,为什么出事的都是临时工?社会对“临时工现象”诟病甚多,认为是政府推诿卸责的借口,甚至调侃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临时工”。但记者调查发现,临时工问题不仅仅关乎官德,更多则是用人制度问题。

  今年两会,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又将成为重要议题,而“精兵简政”是其中重点:有的部门会合并,有的编制将减少。但社会各界更为关注的是,机构改革后“编制内”少了,“临时工”会不会越来越多?

  员工构成 正式工40个 临时工100多

  当今中国各级政府机关有多少临时工?或许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目前没有哪个权威部门发布过这样的数据。记者进行了一个小调查,看看“一地”“一局”的员工构成,答案却令人惊讶:

  “我们单位行政、事业正式编制只有40个,‘临时工’却有100多。没办法,要做的事越来越多,正式编制越来越难批,只能多进‘临时工’救急。”———东部沿海省份一位县级农业局长说。

  这样的回答并非“孤例”,多地干部都有类似“吐槽”。中山大学政府学院副院长肖滨分析说,几次政府机构改革中,精简人员、节省行政成本都是主要着力点。但现实情况却是,简编定岗后,正式工确实少了,但又产生了很多政府雇员、临时工、合同工,这些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还是由财政来支出,人员和成本怎么会减少?

  热衷决策 “执行上就交给临时工去干”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认为,有些部门内部往往重视决策、不重视执行,这是大量非编人员充斥政府部门的重要原因。即便是地方上的一个“股级干部”,也往往热衷于决策,“执行上就交给临时工去干了。”

  陕西一位政府机关的“临时工”向记者抱怨,在单位里“端茶倒水”“撰写材料”“布置会场”的琐碎工作,累还不算啥,但身为临时工,待遇也很差:公积金、过节礼品等福利很少享受,工资也比正式工差一大截。“一年全算下来,总收入连正式工的一半都不到。”“我们还要时刻绷紧神经,否则一不留神就成了‘替罪羊’,连这样一份工作也不保了。近年来各地这种事还少吗?”这个“临时工”诉苦说。

  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临时工”都对记者表示:政府机构改革,“临时工”不能成为盲区。各级政府要想真“瘦身”,就必须解决效能低下的问题,因为人浮于事,才需要大量临时工充数。更重要的是,应从“简政”“放权”入手,政府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不该管的也抢着管。政府揽的事情少了,干活的人自然能相应减少 权力不“割肉”改革谈何深化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即将拉开大幕,众所周知,此轮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调整权力,或曰权力再分配。权力再分配从来不是容易事,社会能否参与权力分享,是对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成效的重要检验。但是,一涉及“分权”,这事就难了。有些是舍不得“割肉”,担心相关编制、经费没了,不愿放权;有些则信奉“审批就灵、不批就乱”,担心出现监管真空,不敢放权。说到底,还是对权力的恋栈与迷信。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实现有效分权,是中国在新起点实现有效改革的关键。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务正业,把该做的事做好;让出社会活动和管理的空间,也为各类群团组织、社会中介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创造条件,激发社会的积极性,真正促进从“审批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政府精力有限,“越位”的事做多了,“缺位”难免增加。比如说,地方政府没必要以“宣传城市”的名义,花钱去追星、去办各样节庆,倒应该为困难人群多提供些公共服务,比如多建一点孤儿院,让类似河南兰考大火的孤儿,少流点眼泪。(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新媒体专电 记者 潘林青 肖春飞 乌梦达)

(来源:济南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