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由其评选出的2013年“世界500强”名单,中国大陆地区有16家公司新上榜,加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企业共95家中国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但在中国企业横扫财富500强榜单的背后,却隐藏着两大尴尬:一是股市的投资者对于上榜企业并不买账,个别上榜企业甚至沦为“垃圾股”;二是上榜国内企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在国际权威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上,中国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上榜。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在中国拥有很高知名度,大学毕业生以进500强企业为荣,地方政府以吸引多少家500强企业落地投资为重要的政绩。财富500强榜单的计算标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以企业的当年营业额来排名,正因如此,美国的连锁超市巨头沃尔玛公司曾长期霸占500强榜首,而最近十年国际油价高企,埃克森美孚、壳牌等石油巨头也多次登上榜首。
用营业额排名的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掩盖了这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真实的竞争力。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企业是否长期稳定盈利是评判其投资价值的最核心的标准,如果企业空有规模而没有盈利,或者缺乏稳定的盈利前景,那么这家企业对投资者就很难有吸引力。
以今年的榜单为例,国内上榜500强企业暴增的背后,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及环境的不堪重负。以钢铁业为例,今年有宝钢、河北钢铁、首钢、沙钢、武钢、鞍钢等6大企业上榜,但企业的盈利状况近年来每况愈下,公司股价长期徘徊在净资产下方,几乎为投资者所抛弃。行业龙头宝钢推出了5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依然无法挽救股价的颓势,目前宝钢股份每股股价仅为其每股净资产的62%。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今年再度上榜的中国远洋,在财富500强中排名全球401位,行业排名全球第二,但其上市公司在A股连续两年成为“亏损王”,亏损额总计超过百亿元,股价也从最高68元跌至3元下方,目前面临退市危机。
仔细分析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名单,不难发现,由于上榜企业目前主要分布在钢铁、汽车、资源、化工、金融等领域,而来自于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非常少。这与过去十年中国GDP的增长模式高度一致,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即企业发展上的“三重三轻”:重市场轻内控,重规模轻效益,重业绩轻创新。这一局面导致了我国的上榜企业虽有规模,在资本市场却缺乏吸引力,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当然,通过行业重组、企业并购、削减产能等方式,加上经济周期的回暖,上榜企业的盈利能力问题或许较快解决,甚至在景气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赚的钱还会更多。但让人更加忧虑的是,中国上榜企业的致命问题还在于,虽然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500强,但从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来说,远远达不到海外同类企业的水平。
有一个榜单非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即每年由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这个榜单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财务表现;品牌在影响消费者选择方面扮演的角色;品牌在控制溢价或公司安全盈利方面的实力。
简单地理解,这个榜单是一个企业的全球营销力、渗透力、影响力的体现,更是企业背后的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以2012年榜单为例,前十名公司分别为可口可乐、苹果、IBM、谷歌、微软、通用电气、麦当劳、英特尔、三星、丰田,其中可口可乐长期霸占品牌榜头名,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780亿美元。
从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上,中国大陆地区没有一个品牌能够上榜,为何85家所谓的“世界500强”企业却无法催生一个全球百强品牌,这恐怕是中国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客观来看,过去一二十年的财富500强榜单,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参照系。现在,是时候淡化世界500强情结了,因为我们的企业规模已经够大,但缺的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今后,中国经济和企业最需要做的,是尽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软实力”才能和“硬实力”相匹配,中国的企业也才能够真正走向世界。
-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 2012年财富500强榜单回顾
- 壳牌石油蝉联财富500强榜首 3家中国企业进前十
-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 中国上榜公司达95家
- 中国95家财富500强 平均利润率降至3.9%
- 2013财富世界500强放榜 共95家中国公司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