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神奇的人文胜景--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部崛起

龙虎山:神奇的人文胜景

桂郁良

2013年08月21日08: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龙虎山:神奇的人文胜景

  仙水岩  夏程琳 摄

  龙虎山天师府  夏程琳 摄

  龙虎山,因《水浒传》和张天师而名扬天下。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龙虎山的秀美景色:“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横飞,藤萝倒挂。”

  龙虎山是一座道教之山,一座文化之山。

  龙虎山孕育了道教文化

  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但集山水、道教、崖墓群于一体的名山恐怕只有龙虎山了。

  早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师张陵携弟子云游,由淮入鄱阳湖,溯信江,沿泸溪河逆水而上,至龙虎山,见两岸奇峰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弃舟上岸,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

  道教选择了龙虎山,龙虎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龙虎山山水绮丽,又有天师炼丹遗址,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唐代诗人顾况《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这样描绘龙虎山:“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宋代王安石《龙虎山》写道:“弯弯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另外,宋代文人苏东坡、曾巩、陆九渊、文天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           \,明代宋濂、徐霞客、夏言,清代袁枚等在龙虎山都留下诗文和题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游龙虎山,在他的游记中对龙虎山有精彩的描述:“遥望东面乱山横翠,骈耸其北者,为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为仙岩,最秀;而近瞰岭下,一石尖插平畴,四面削起者为碣石,最峭。”

  南宋大教育家陆九渊在龙虎山景区的应天山创办象山书院,成为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名噪一时,连大理学家朱熹也慕名想前往。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                                            \曾在龙虎山入道,他面对龙虎山雄奇秀丽的山水画卷,常常诗兴大发,挥笔即就,他的诗《水帘洞》:“飞泉如玉帘,直下数百尺;新月悬帘钩,遥遥挂碧空。”

  赵孟頫                                   \书写的“道教碑”,又称“仁靖大真人张留孙碑”,至今还留存于天师府内,这个碑字体方正,秀俊大方,早已印成字贴,是学赵体行书的范本之一。

  天师府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天师府内的古建筑群、古楹联、古石碑、古樟树,无不显示出这座道教祖庭丰富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坐落于上清古镇中间,面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是一处王府式的建筑群。天师府始建成于宋代,现存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修的。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邸、花园等构成,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府门塑有一对石麒麟,正门一幅抱柱楹联赫然在目:“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笔迹秀雅清丽、端庄大方,乃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上联是说天师的祖先是汉代的张良,在麒麟殿上会客,后来成了神仙;下联是说天师的地位相当于一品宰相。府门上悬一匾额,上书“嗣汉天师府”。

  这匾额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题。这是说,张天师是从汉朝开始,历史多么悠久。

  进入天师府,但见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十分宽阔,一条笔直的道路向前延伸,东有假山花坛,西有幽篁竹林。来到二门前,有抱柱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此联意为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降伏、鬼神钦敬,也表明天师道的教理教规对信徒提出的修道养德的要求。

  二门之内便是深宅大院。院内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进三门,入私邸,在横批“相国仙府”门楣之下,书有一幅“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对联既表明天师府是一方洞天福地(龙虎山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又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西江,泛指江南,与南国同义。据史料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还龙虎山后,从此子孙世居不变,到解放前共嗣传六十三代,形成代代相传的家族世家,在我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孔子世家相提并论。因张天师家族谱系完整及地位显赫,故有“北孔南张”之说。

  三省堂殿内翠绿太极圆盘石,是张天师迎送止步的地方,故称“迎送石”。殿中塑像,中为祖天师张道陵,他手执宝剑;左为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右为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就是《水浒》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所写的虚靖天师。

  施耐庵笔下的虚靖天师虽然神化了,但虚靖天师确有其人,并且是当时一位有名气的词人,在历代天师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他自幼聪颖过人,9岁嗣教,12岁应诏。宋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张继先说:“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天师府内数十棵古樟树是天师府独具特色的一个景观,这些古樟树的树龄小则600年,多则800年以上,很多古树有几人合抱之粗。千百年来,天师府内的建筑物或因朝代更替或因兵燹毁损,明早期的建筑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但这些种植于明代的古樟树却顽强的生存下来,根深叶茂,引来百鸟啁啾。

  如今,天师府内香烟燎绕,氤氲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道教乐曲缥缥缈缈,弥漫着祥和的文化气氛。而一棵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树,似乎在告诉人们,道教在中国有着多么厚重的历史渊源。

(责编:李彤、曹华)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