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钱从哪里来?
八成资金靠社会投入
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估算,要完成“大气十条”中规定的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企业污染防治等7项内容,五年内最终需要投入17474亿元。如果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显然是杯水车薪。
“环保治理的资金来源并不只是公共财政拨款,大量来自社会投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说,“国家不可能投入那么多钱,毕竟财政有限。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该自己掏钱治污。”中科院2013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今后10年环保需投入10万亿元,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2000亿,也就是占比20%。其他资金来源,应来自企业和银行绿色信贷。
这个20%的比例,亦在政府财政可接受范围内。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曾做过统计,我国的环保投资中公共财政占20%,其余均为社会投入。
显然,财政投入对社会投资可以起到撬动作用。3月份,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表示,去年,北京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投入8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入700多亿元。
但是,多位专家表示,按照我国目前的环保投入,无论是中央、地方的公共财政投入还是社会投资,都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控制环境污染的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大气环保投融资》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节能环保支出年增长达到20%左右,截至2013年底,京津冀三地公共财政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支出金额分别达到66.7亿、38亿、164.8亿元,总和达到近270亿元。但即使如此,三地的节能环保支出依然没有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4%。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3)》,从2007年到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环保投资支出年增长超过20%,不过,环保投入占投资总投入比重从2%增加到2.35%,但始终未超过3%。相比之下,日本治理环境高峰期的环保投入占投资总比最高曾达17.7%。
“教育投入都占GDP4%了,环保投入为什么不能增加到2%或3%呢?”王毅说。
3 钱怎么花?
治霾资金去向应明晰
治霾资金应该花在哪?目前尚未对大气污染来源有着精确研究,因此很难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哪个项目或领域。“汽车排放到底占比多少?有人说20%,有人说30%,有人说主要是外地来的,这些来源和构成都说得不是很精确。”王毅担心在这一前提下,有些需要大手笔投入的决策是“拍脑门子”决定的。
虽然中央和一些地方陆续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治霾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天然气管道铺设等各个方面,都未以大气防治的名义单列在统计年报和预算报告中。“从财政统计的科目看,看不出钱是投到大气的还是水的,不好算。”中国环境规划院研究员逯元堂表示。记者没有在任何公开官方数据中查询到资金具体分配到了哪些项目。
不过,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将争取今年年内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此外,骆建华还对环保投入绩效表示担心。他接触过的案例中,有污水处理厂问中央财政要钱,等到中央财政到位后,因为地方未投入配套资金做管网建设,他再以管网名义问国家要钱,“变成了钓鱼工程”。也有地方一边向发改委申请资金,一边向财政部申请资金,重复要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中央财政开始普遍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即等项目建成之后,达到标准再以奖励的方式给予补贴资金。目前中央财政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也采取了这一形式。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则从统计的角度建议,在治霾的大背景下,环保投入统计口径应该细化,这样,“钱花到哪里、花得值不值,才可以更好地评估。”
(新京报记者 金煜)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