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小金笔撬动大未来 :卡特彼勒初入中国往事

2014年05月30日10:44        手机看新闻

在迷人的美国中西部城市皮奥里亚,一幢恢弘的建筑格外引人瞩目,卡特彼勒全球访客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在访客中心的一角,一支看起来略显陈旧的、印有卡特彼勒标志的金笔映着透过橱窗的阳光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经常有来此参观的游客在此驻足良久。

故事就要从这支金笔说起,它的制造年代或许已无从考证,但其承载的意义却在1975年的一个夏日得到了升华……

金笔当时的主人,时任卡特彼勒副总裁的Delmar R. Lammers先生如今已是一位髦耋老人。作为卡特彼勒最初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代表人物,Lammers先生经历了卡特彼勒最初牵手中国的那段里程碑式的往事。

看着眼前这支亲手捐赠给卡特彼勒访客中心的金笔,Lammers先生的思绪再一次回到了那个“破冰”的年代……

自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逐步恢复,也为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更多可能。Lammers先生徐徐回忆:“尽管那时候在美国还没有中国相关部门的办事机构,但是我们仍然与中国驻加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

彼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兴未艾,很多大型国家级工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从1972年到1975年间, 以Lammers先生为代表的卡特彼勒公司与中国驻加拿大工作人员频繁接洽,并将有关卡特彼勒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到了遥远的中国。

中国方面很快对卡特彼勒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着手促成卡特彼勒跨越世界最广袤大洋的商务之旅。

Lammers先生依稀记得,大概是1975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卡特彼勒美国总部办公室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电传,电传内容非常简短——“请派遣吊管机专家”。对于这份来自大洋彼岸的邀请,卡特彼勒高层表现出了极高的重视。仅三天后,由Lammers先生率领的卡特彼勒代表团一行六人就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随之同行的,是开启卡特彼勒中国之旅的神圣使命,和帮助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美好愿望。

初到中国,卡特彼勒代表团一行受到了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负责人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先生的热情接待和协助。值得一提的是,14年后的1989年,这位布什先生成为了美国总统,而那时的卡特彼勒也在中国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北京的日子短暂却丰实,中国人的好客和热情,以及中方代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热切的求知精神都给Lammers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盛夏的北京酷暑难耐,但比空气更为炽热的,是双方期盼成功合作的高涨热情。为期三周的商务谈判进行的紧张有序,席间时而传来爽朗的笑声,时而闻得激烈的辩论,时而却静得只听得窗外的蝉声……最终,卡特彼勒公司与当时的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达成了38台Cat(卡特)吊管机及相关零配件的购销协议。

签约当日,一缕清风驱散了北京连日的闷热。Lammers先生怀着兴奋的心情一早赶到签约现场,用那支金笔在合同上郑重签下自己名字的同时,也落下了卡特彼勒“携手中国,共筑辉煌”华丽篇章的开篇一笔。

至此,卡特彼勒第一批整机设备正式登陆中国,并开启了至今近40年的中国之旅。这38台吊管机在当时中国管道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直到近日,在中国一些工地上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当年良好的开端,卡特彼勒与中国的合作逐步深入,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卡特彼勒的发展也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如今,卡特彼勒已经将完整的业务模式全面引入中国。在中国,卡特彼勒已经拥有28家制造工厂、4家研发中心、以及3家物流和零配件中心,员工人数达到15000人,为中国市场提供的产品也由当年单一的吊管机发展到上百种全系列产品。

多年后的今天,在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其华先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支崭新的钢笔。笔端谱写的将是属于中国与卡特彼勒共同的辉煌未来…… 

(责编:值班编辑、赵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
  • 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
  • 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