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享受国庆长假之时,外部世界却显得比较热闹。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个亚太地区国家在美国的亚特兰大达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由于这12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大约40%,TPP的建立也必然会对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投资往来十分密切,因而中国对于TPP的到来也自然会予以更多关注。
毋庸置疑,TPP的诞生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加大。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游客买门票进公园后突然被告知进“园中园”参观还要另外购票。那么,游客肯定会感到手中的公园门票被注水了。中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后,十几年来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TPP的“冒出”的确有可能稀释中国因WTO得到的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的红利。
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要对TPP予以负面评价。事实上,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安排的出现都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对区外国家而言显然意味着压力加大,TPP也不例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自然会对TPP的看法更为理性一些。
就贸易自由化而言,未来TPP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基本上要实行零关税,至少在关税壁垒方面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要显著高于WTO。尽管中国在近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但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整体低端站位来看,现阶段的出口贸易还不能够完全脱离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价格竞争依然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即使是在高端领域,我们的竞争力也更多来自价格竞争。TPP形成后,关税落差在增加TPP成员国竞争优势且降低TPP内部相互准入“门槛”的同时,中国在一些产品方面的价格竞争优势相应会被削弱。当前,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加速流失,而新的竞争优势生成却相对缓慢,因而中国会对TPP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敏感。如果对TPP带来的冲击视而不见,不要说贸易强国的目标难以实现,就连来之不易的贸易大国地位要想保住也会加大难度。
或许,现阶段TPP对中国带来的压力看来还不是十分明显。毕竟,TPP对中国的贸易转移压力暂时还是局部的。况且,TPP的生效还要在12个国家走一遍批准程序,不排除存在变数的可能性。即使TPP生效后,12个国家要做到全部履行承诺也还有待时日。
不过,从动态视角来看,TPP带来的压力也还有加码的可能。一方面,现在测算越南等TPP成员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对中国的替代还是立足于现有存量产能,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出现向外再转移的趋势,未来从中国转移到这些国家的产能还会进一步加大,这些TPP成员国对中国的替代机会也还会增加。另一方面,迄今为止TPP的“朋友圈”虽然只有12个成员国,但TPP并没有关闭大门,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也正在着手进行或准备进行加入TPP的谈判,因而将来很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在TPP框架下对中国构成压力。
对于TPP带来的压力,我们必然要重视起来,但也不能被吓趴下了。现在,随着TPP出现,有观点认为中国因此就会在国际市场上站不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TPP会对某些行业产生影响,但没有到会让中国垮下去的程度。
TPP带来的压力虽然大,但中国的抗压能力也同样不能被忽视。作为一种自由贸易安排,我们并没有将TPP的出现视为洪水猛兽。按照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方认为TPP是“当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自贸协定之一”,同时还“持开放态度”。至少,这种表态也说明了中国对于TPP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自信许多。应当看到,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恰恰是中国自身拥有的抗压能力。
在迄今为止的12个TPP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已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与中国有自贸关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也与中国有双边自贸协定。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有关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也在加紧进行。如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顺利,就只剩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的美、加、墨三国了。
这样,中国与TPP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简化为中国与NAFTA之间的关系。NAFTA已经成立很多年,内部基本实现了关税互免,NAFTA的排外压力也不是今天才有,TPP只不过会“复述”这种压力。
面对着TPP带来的压力,我们的处境尚需观察。如果我们对TPP不理不睬,很容易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特别是亚太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被削弱。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应当积极加入TPP。不过,在美国主导下,TPP本身就没有邀请中国加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表现得拼命想“挤”进去,人家自然会提高对中国的要价,让中国过度承担的开放义务,因而估计“门票”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办?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这样,不加入TPP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相反,即使未来中国有可能选择加入TPP,也不是为加入而加入的“面子工程”,而是要算账,只有合算了才加入。
当然,要想顺其自然也需要有底气,而底气要靠从现在开始一点点去“攒”。事实上,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客观上就是在“攒”底气。
我们也要加快实施自己的自贸区战略,增加一些国家在未来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过程中企图对中国边缘化的成本。现阶段,应当积极推进APEC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变被动为主动。RCEP是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六个国家之间的“10+6”自由贸易区,而“10+6”形成后,不仅与TPP之间有较大范围叠加,而且也会产生不亚于TPP的影响力。APEC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往更多是论坛性质的开放。按照去年末APEC领导人北京峰会提出的路线图,将来APEC成为自贸区后,反过来也会稀释TPP的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应对TPP压力的有效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也要成为引领者,相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提升,也都希望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分享更多的机会溢出。即使是TPP成员国,也不会仅仅为了谋求TPP内部的红利而忽视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与美方在49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中美两国在负面清单基础上早日就投资协定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化解TPP对中国带来的一部分压力。
除了自由贸易区战略之外,面对着TPP带来的压力,中国还有许多抗压“强项”,如实施“一带一路”、建立亚投行、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充分利用G20领导人对话平台等,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助于我们化解来自TPP的压力。
当然,最根本的抗压还是要在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的新优势,同时将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我们自己对TPP的承压能力。如果TPP的出现果真能够增加国内改革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紧迫感,那么,中国不仅会增强应对TPP压力的实力,甚至有可能将这种压力转换为转变解决发展方式的动力,这也不失为一种意外取得。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