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东北振兴看辽宁:“三心”凝聚  开启振兴门

2015年11月24日00:02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相关报道:

记者手记: 当“回不去的乡愁”遇上新辽宁
    人民财评:抓住契机促进央企改革与东北振兴融合
    摆脱路径依赖 以观念更新促发展——人民网专访辽宁省委书记李希
    辽宁:民营经济的创客春天

人民网北京11月24日电 (白真智 张晓赫)东北到底怎么了?“滚石上山”的坎儿能过吗?新阶段、新要求,辽宁能走出一条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吗?未来的战略定位又在哪里?

寒来暑往,时间没有冲淡大家对东北发展的讨论,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振兴开出“四个着力”的药方之后,各界更是将关切的目光久久投注在这里。

带着这些关切与问题,本网记者前往辽宁,走访了沈阳、大连、营口等地,试图了解、还原一个真正的辽宁。

一路走来,各地新的变化、新的进步、新的突破一直在发生,并且速度很快。见人见故事、见地见生活,只有真正走进辽宁,才会发现这是一片阵痛中蕴含生机、压力下积聚力量的土地。

滚石上山有信心

要滚石上山,得手上有力,脚下有劲,聚力上得了山,才能柳暗花明、风光无限。辽宁的身体够结实吗?

这种担忧似乎也有道理,单看统计,辽宁全国垫底:财政收入下降27.4%;钢材、成品油及7大类轻工产品出口同比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7.3%、3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7%。

“全国垫底,数字确实‘不好看’,甚至‘很难看’”,分析辽宁的经济情况时,省委书记李希指出,不能仅靠某个节点的数据“不好看”、某种产业受些冲击就对经济形势做判断。“分析经济形势,既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既要看现状,更要看趋势;既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对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充满信心。”

对于辽宁经济数据的下滑,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有工业领域遭遇困难的客观原因,但更有做实经济数据、挤掉水分、追求真实增长的因素,而且这个比例更大。”

这个解释是有底气的。在沈阳浑南新区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干净宽敞的厂房车间内,一批工人正在对即将出厂的机器人进行最后的检测,前三季度,新松机器人的销售产量双增30%以上。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对即将出厂的机器人进行最后的检测。段晓梦 摄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辽宁工业生产降幅的收窄,也是经济发展的冷中有热。前三季度,辽宁的高端装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数控机床方面,辽宁1-8月产量超4万台,数控化率达61.7%,比去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

冷中有热,还表现在旅游、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良好势头,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更是红红火火、势头不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带动了整体就业的平稳,前三季度,新增就业34.5万。

“在沈阳,每到礼拜六的早晨、礼拜天的晚上,城乡接合部的交通要道口肯定全堵车,周末很多出去旅游的人。”在与一位司机的聊天中,记者感受到了民生的稳定、旅游等服务业的增长。

前三季度,在GDP增速2.7%的情况下,辽宁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居民收入、民生工程、就业等指标却都暖意融融: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了6.4%,CPI 同比增长1.3%,用于民生投入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

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也曾提出,在东北存在着大量“小而美”的企业和青年创业者,很多新业态和小型企业并未能进入传统统计范畴,但这些新型企业也正是东北未来经济的动力和方向所在。

工业难受,服务业不难受;重工业难受,轻工业不难受;传统产业难受,新兴产业不难受;政府难受,老百姓不难受。经济冷中有热,结构持续优化,可以说辽宁是保持了经济减速不减势,这正是辽宁有信心滚石上山的底气。

改革创新下决心

滚石上山,启动不易,而一旦启动上山,拼的就是齐心协力、绝不松气。越是在关键、紧要之处,就越是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与闯劲。走走停停,只会耗费更多的力气,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被跌落的石头砸伤。

东北再振兴,改革再出发。新起点、新任务,滚石上山的阶段决定了下一步的改革不能是“小打小闹”,而是必须要拿出脱胎换骨的决心与干劲。一方面,一些积极变化带来新情况,也蕴含新机遇,但这些潜在的有利因素,不会自动变成新成果;另一方面,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问题依然是没啃完的硬骨头,问题不解决,振兴发展就可能成为泡影。

“卯足一股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横下一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过程中,这已经成为辽宁的普遍共识:形势已经明确,不实干,滚石上山肯定就有风险,必须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东北毕竟是第一个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又是最后一个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长久以来,政府强势,市场弱势,发展环境欠佳,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民营经济过少都是实情。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过去东北普遍都不注重市场的力量,不注重民营经济的力量,不注重轻工业的力量,时代向前,在国家市场经济前进的大潮流中,东北都要尽早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梁启东的话一语中的。

去年下半年以来,辽宁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简政放权。以建设工程的审批流程来说,过去要275个工作日,而现在只要40天。工商登记制度,目前是“三证合一”,到年底前也将争取实现“一照一码”。

不缺位、不越位,简政放权,才能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与市场活力。在去年同期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辽宁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创历史新高。

大连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靳国卫,曾任市经信委主任,对全市的企业知根知底,“全国机械百强,大连一定会有几家,而全国轻工百强,大连一家都难找到。”

这也是整个东北的现实缩影。围绕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今年,辽宁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决定让财政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年筹集100个亿,在前三季财政收入下降27.4%的背景下,省政府加快调结构的决心也可窥一斑。

“调结构、促发展不等人”,辽宁省财政厅副厅长魏跃晖说,“今年的力度比较大,年初本来是计划5年筹集100亿元,但后来省政府还是决定一年资金到位。现在已经到位80亿元,年底前会争取全部到位。”

加快调整升级的决心也正在市场主体中得到响应。大连起重重工集团副总裁田长军坦言,“新一轮东北振兴,就是要调整,有些是要死掉的,有些是要淘汰的,有些可能转型的,有些是需要升级的,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获得重生的企业,绝对不是全部,关键是企业能不能真正脱胎换骨转型升级。”

“预计明年的海外订单会比今年翻一番。而且从现在情况看,完成这个目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大连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刘永强对明年的海外市场充满信心。

信心背后,是大连机床敢于改革创新的基因在支撑:变思路,“抱团”出海,将产品卖到“一带一路”沿线;转模式,从生产商变成服务商;调结构,进阶数控机床与物联网。

大连机床的自动化无人生产线,传送带上的机器人正奔忙于4台数控机床之间。(网络图片)

而包括大连机床在内,很多“重器”企业也都开启了“二次创业”,频频出新招,效果斐然。在机床行业大面积亏损情况下,大连机床前9个月盈利仍然超过3亿元,仅略低于去年同期。

共度时艰存耐心

滚石上山,风险大、挑战多、担子重,容易陷入心态不稳的困境,除了信心、决心,定力与耐心也不可少。

东北的困难和问题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规律也决定了东北振兴本来就不是立竿见影。区域振兴的大课题牵扯面广,涉及的经济主体众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现实等多方面努力,更需要足够的定力与耐心。

“过去,我们显得耐心不够,这是要反思的地方。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企业发展,规划都要看长远,要有特别好的耐心,为打造将来的成长力、竞争力做好投入,尤其是那些要持续发展、有强大生命活力,但需要耐心培育的积极因素。”采访中,不止一位领导这样表达:调整才刚刚开始,短期内不可能生效,必须一步一步干;爬坡过坎,东北也还要做好应对更困难时刻的准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与胸襟。

“在过去,招商引资太注重招商企业的体量,而不是技术,有些大型化工企业,虽然盘子大,但核心技术都不是自己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业绩变脸,区域经济也跟着遭殃。”一位开发区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保持定力与耐心,就势必要加强对调整阵痛的耐受力,决不能再搞强刺激、重走老路。

“乱上项目,就可能留下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积聚等后遗症,损害的是转方式、调结构等中长期发展战略。”该负责人表示当前的招商项目已经向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区域经济的爬坡过坎、增强耐心,说到底同时也是市场中企业要修炼的内功。而这实际上也已成为更多市场主体的共识。

“企业发展永远离不开创新和调整结构。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契机,静下心来研发先进的专用船型。这样当市场好转时,才能确保我们站最前面。”面对全球船工市场的萧条,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炜给出了如是的闯关思路。

沈阳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文华同样深有感触,“如果没有5年的耐力与坚持,如果没有智能数控机床I5,沈阳机床可能迈不过眼下这道坎。”

当年,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力排众议,用了7、8亿元,5年时间,才研发出了I5智能控制系统。如今,传统机床利润微薄、无处可销,I5却供不应求,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去年才投放市场,订单很快就超过4000台”,李文华说。

改变沈阳机床命运的I5智能数控机床,如今供不应求。段晓梦 摄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更何况,这片土地还有“共和国长子”与过去十年振兴的结实基础。无论是过去的东北,还是现在的东北,都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实践,这里也曾是改革的试验田。

对滚石上山有信心、对改革创新下决心、对共度时艰存耐心,这是记者在辽宁感受到的现实东北。只要方向明了,路子对了,一步一步干下去,假以时日,相信辽宁也定能推开全面振兴的大门,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责编:赵春晓、杨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