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看东北”系列报道之十一

人民财评:抓住契机促进央企改革与东北振兴融合

张晓赫

2015年11月24日00:03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相关报道:

记者手记: 当“回不去的乡愁”遇上新辽宁
    摆脱路径依赖 以观念更新促发展——人民网专访辽宁省委书记李希
    东北振兴看辽宁:“三心”凝聚 开启振兴门

东北三省同时也是央企大省,央企与地方经济的割裂矛盾,正随着新常态的到来而愈加明显。

大庆“打喷嚏”,龙江就“感冒”;一汽“打喷嚏”,吉林就“发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央企在东北的多年经营,一直被看做是东北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现在,因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割裂,双方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尴尬。

实际上,双方存在的割裂已非一朝一夕,只是在过去靠投资拉动的高增长下,矛盾往往容易被遮盖。“新常态”成为了打破这种混沌状态的催化剂。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应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于急需寻求区域增长动力的地方来说,这些盘踞于此的庞然大物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它们既依赖于央企,但也很难充分有效利用这些央企,甚至有时还会被央企拖累。

市场上表达不同思考与呼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部分呼吁者认为央企往往偏好于资源、能源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多年来东北的央企占比逐渐一支独大,无形中也正固化、加剧东北的结构失衡。央企一旦出现经营缩减或亏损,不仅会拉低地方经济总量,也会造成大块的税收窟窿,形成区域性的经济“塌陷”。此外,更多的改革呼吁认为应尽快改善央企、地方发展的割裂状况。由于缺乏协同发展机制,专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很难“插手”独立运行的央企资源,部分意见甚至认为除了给地方贡献税收,央企在着眼全国资源系统内调配时,“条条”、“块块”的博弈及产生的挤出效应,也与地方发展形成争利。

这里面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政策层面的问题,在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等区域经济学者看来,黑龙江只是成为了输出原料的产油大省,但缺乏炼油布局,辽宁省只是成为了炼油大省,但并未掌握深加工的话语权等,区域经济在产业链条完整性上的缺憾,都与央企全国布局未能与地方发展融合息息相关。央企在东北三省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协同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要破除东北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制约也是难上加难。

当前,东北经济正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东北振兴战略也已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可以说能否进一步完善央企与地方的合作机制,使双方协作互动、借势发展,既是破除东北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制约的关键所在,也是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东北的央企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越早越好。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提到了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在吉林定调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有利于”路径。4月,李克强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座谈上,也表示要积极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支持总部设在东北的中央企业先行试点。

中央的重视与顶层设计恰为促进东北地区央企与地方经济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如何利用好这一契机?一方面要加强央企与东北地区发展战略的耦合性,加强投资项目的科学布局。另一方面,在东北国企的改革中,也要着力重点解决前述的体制机制问题,在融合创新发展、做好社会责任表率、合力进军国际市场等方面,开拓融合空间。在协同发展的具体方式上,地方与中央企业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央企参与地方国企兼并重组等都是加速融合的有效方法。

当然融合发展涉及到各方的利益要平衡兼顾,这也需要中央要与地方协调,合理分摊改革成本,只有如此才能共同完成这一核心任务。而除了多部门合力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之外,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央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服务央企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国家层面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其次,双方在改革发展中也要改变过去的思维局限,切实重视市场的作用。对于地方而言,要改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为包括央企在内的所有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央企而言,也应以本地市场为中心,组织原材料生产、供应及零部件配套,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能拉动地方经济。

(责编:赵春晓、夏晓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