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看东北”系列报道之十八

人民财评:扬优成势 增强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

谭树森 胡晓

2015年11月27日00:04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国内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反求诸己,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是东北振兴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度。

相对而言,东北发展经济条件并不差,首先表现在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和共和国的“装备部”,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国防军工企业汇集、农林产品商品量大、畜牧养殖业发达。

其次,东北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地域辽阔,黑土地肥沃、山林草原茂密、河流湖泊众多,农林牧副渔等特产丰富多样,生态优良,待开发待振兴的领域仍然很多。东北还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东北三省被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再次,东北地区有较好的人才条件。虽然东北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人口净流出的现象,但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东三省人口总和约1.09亿。在人口的素质上,东北地区也有一定优势。东北有雄厚的技术工人储备与培训资源。东北科教优势明显,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国中上水平。

综上来看,东北是块宝地,甚至有人用“撒一把种子就能丰收”来形容东北拥有的先天优势。但是,条件好了,也容易滋生惰性,形成对发展路径的依赖。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容易出现大起大落;有的国家自然资源匮乏,反而通过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相对平衡和平稳运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但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展迟缓,“工业一柱擎天”的单一结构迟迟没有得到很好扭转,而且工业结构中也存在“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现象。计划经济的影响也使得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和江苏等省相比尤其如此。

如何依托基础优势发展新型产业,如何利用丰富的资源做好高附加值产业链的文章,如何把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红利,是推动东北三省改革发展、实现振兴的关键。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对我国的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了很大贡献,东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支撑的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石油、粮食和木材,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给予一些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何取得长久的发展优势,还有赖于发挥东北地区政府、企业以及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赖于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新一轮东北振兴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涉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调整与转型。正如东北地区一位基层干部所说,“30年前东北也是发达地区,别的地方能行,东北为啥不行?新一轮的振兴,关键在于振兴人心,在于哈下腰实干”。

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心。 

 

(责编:王政淇、夏晓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