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PK光線傳媒:創業板影視雙雄斗--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華誼兄弟PK光線傳媒:創業板影視雙雄斗

2013年01月17日08:33    來源:時代周報    手機看新聞

《十二生肖》稍稍提振華誼的信心。

  《十二生肖》稍稍提振華誼的信心。

  2012年的電影市場,光線傳媒(以下簡稱“光線”)憑借《泰囧》逆襲,一時煞住往年行業翹楚華誼兄弟(以下簡稱“華誼”)的風光。

  區區3000萬的投資,贏得超過12億的票,賺足1000%的利潤,光線投拍的《泰囧》成為電影市場上一匹傲人的黑馬。“12個億,確實有運氣成分。《泰囧》的成功不是必然。” 1月16日,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

  反觀華誼,過去馮小剛一部大片扭轉乾坤的拿手好戲去年沒能繼續上演。馮小剛花費19年心血的力作《1942》,票遠不及預期。而且自該影片上映華誼股價大跌,4天市值縮近13億,遠超票房收入。

  不過,最近上映的《十二生肖》稍稍提振華誼的信心。“其國內票房成績已超過8億元”的消息公告后,華誼股價次日便隨大市上漲3.55%。

  “其實,這正是風險所在。從《1942》開始,到后來競爭對手《泰囧》的沖擊,再到最近《十二生肖》的反擊,華誼股價過山車的表現,反映了其對單一業務依賴仍然過重,而且盈利壓力越來越大。”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競爭加劇:票房長跑戰

  《泰囧》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天時、地利、人和。”如王長田自己所說,“將來即使會拍出比這個更好的片子,但未必會有比這更好的票房。”

  而《1942》不理想的票房成績其實也有諸多偶然:票房分賬之爭影響宣傳排片、票房遭遇其他熱映大片擠壓、密鑰風波、“水軍”做空等。

  “《1942》雖然藝術性更強一些,但畢竟商業沒達到預期。這其實是一項長跑,未來還是看誰能找到更好更賣座的電影。對於王長田來說,下一部能否找出更好的電影來証明自己也是個問題。” 宏源証券傳媒行業分析師張澤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王長田也向記者承認,“創意類產品是個經驗的積累。比起華誼十幾年的實踐,光線影視制作的時間比較短,很多尚待摸索。”資料顯示,光線以宣傳發行起家,於2011年8月上市,上市之后才開始進行影視劇的投資,此前先后推出電影《銅雀台》、《四大名捕》等,但市場反應較為平淡。

  《泰囧》的上映,突然顯現了光線的爆發力。在第一創業証券分析師任文杰看來,《泰囧》的成功集中體現了光線的兩個優勢:一是電影發行和節目媒體業務的協同﹔二是光線擁有中國最大的電影直營發行網絡,其特點是駐地營銷系統。

  王長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反復強調這個事實,“我們是一家擁有自己媒體資源的公司。光線發行的電影可以通過自己的電視節目和媒體渠道進行宣傳。反過來,影片也會為光線的電視渠道提供內容,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良性商業模式。”

  “不過,對於光線來說,因為並未與《泰囧》的核心創作組成員—徐崢三人組簽約,面臨成功模式無法持續的因素。” 上述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

  王長田解釋:“這不是絕對的。我們採取項目合作的方式。捆綁式合作有其無法控制的風險。”

  多年以來,對手華誼其實也依賴著項目合作的方式,其雖一直在探索如何擺脫這一依賴,特別是對導演的依賴,但目前來看,探索效果並不明顯。至於如何減弱目前單一項目對公司業績的影響?華誼對此並未正面作答,打太極回應稱:“這個問題要從長遠來看。在《1942》不及市場期待下,公司完成了總電影票房20個億的目標。”

  但去年華誼難堪的三季報數據卻並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其三季度的總營收達2.59億元,同比增長71.72%,但淨利潤僅2876萬元,同比下跌25.67%。

  多元布局:全產業鏈制勝

  在《1942》票房不及預期后,華誼有意釋放非影片制作業務發展的利好信息。去年12月初,華誼在深圳高調開設了第13家影院。與此同時,華誼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擬與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文化旅游實業有限公司簽署《策劃創意服務協議》,實景娛樂通過向項目公司提供策劃創意服務,創收2000萬元。

  王中磊表示,2013年,華誼業績增長點更多會來自新業務布局。董事長王中軍亦表示,未來將會加強並購重組,包括院線資源和衍生品的開發商,希望能有實質性的收購進展。

  華誼通過投資涉足音樂、游戲、電影院、娛樂營銷、海外電影、實景娛樂等業務,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劇和藝人經紀三大業務板塊,轉變為現在的以內容生產為中心,“內容+渠道+衍生品”的全產業鏈協同模式。

  完善產業鏈的同時,華誼亦開始重塑明星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去年4月,華誼啟動了導演再造的“H計劃”,一口氣簽下了徐克、烏爾善、馮德倫等10名風格迥異的導演。

  “其實,華誼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其領先於同行的戰略布局是比較符合國外的模式。國外的影視制作公司真正的影視收入佔比已經很少。主要靠隨后的衍生品業務賺錢,以對沖影片表現帶來的虧損。”張澤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以好萊塢為例,票房收入有時還不足三成。根據公開數據,美國電影《星球大戰》三部曲全部票房收入為18億美元,衍生品收入超過45億美元﹔迪士尼動畫電影《獅子王》前期投資僅4500萬美元,收獲票房7.8億美元,衍生品收入更高達20億美元。

  去年5月,華誼攜手馮小剛成立海口電影公社。彼時,王中軍提出,華誼的目標是做“中國迪士尼”,公司未來有信心保持30%-35%的年增長率。

  但在張澤京看來,“長期性投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明顯的盈利貢獻,而且風險很大。”此前,華誼對院線的投資現仍虧損即是個典型。

  王長田的認識則更現實。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影院這塊介入比較晚,目前不會輕易嘗試。但隨著競爭加劇,行業整合,未來可能會有投資、並購的機會。” 無疑,全產業鏈模式是種趨勢。不僅華誼,整個影視娛樂產業都開始進入規模化、全產業鏈競爭的時代,從明星驅動向模式驅動轉型。

  光線也將向綜合傳媒集團邁進。王長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很早就開始研究國外大的傳媒娛樂集團的業務模式,發現全傳媒加全娛樂是共同的規律。在這個商業模式上,能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現金流相互平衡。對於一家公司而言,贏在模式是最重要的,靠單個產品是肯定無法長久的。”

 

 

(責任編輯:呂騫、楊波)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