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中國金融監管跨越與挑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巴曙鬆:中國金融監管跨越與挑戰

巴曙鬆

2013年02月18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按照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確定的金融監管改革目標,在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巴塞爾委員會主導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系攜手共建銀行監管新框架,在《巴塞爾協議Ⅱ》基礎上出台了《巴塞爾協議Ⅲ》,並提出了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一攬子政策建議。各國監管部門為維護本國金融安全,紛紛加快了銀行監管改革步伐。美國出台《多德—弗蘭克法案》,歐盟提出統一銀行監管,英國要求銀行業設立不同業務風險隔離的“圍欄”,新加坡金管局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仍必須在12%以上。這些規則的變動正在推動全球銀行業所面臨的監管環境發生著劇烈變革。中國銀行監管的理念和手段在短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立足中國國情基礎上的、對國際監管經驗的吸收和轉化,而且受金融全球化和“后危機時代”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加強的影響,這種吸收轉化變得更為頻密。

  新監管體系、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帶來挑戰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新資本監管體系、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影響,可能面臨著規模增長減速、資本補充壓力等一系列挑戰。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及嚴格資本監管的趨勢將對中國銀行未來的增長模式和發展路徑產生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新資本監管體系將推動銀行業從以往的服務於重資產行業向輕資產的服務業傾斜,利率市場化無疑為這種轉變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定價工具。但另一方面,在漸進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過程中,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相互關聯,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都在變化,對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監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宏觀經濟回落對中國銀行業的微觀風險管理以及逆周期資本調節提出新要求。存貸款業務是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業務,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性。自2003年商業銀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基本處於上行周期,中國銀行業也分享了經濟高速增長。從目前情況來看,經濟基本面難以支撐更高的增速,隨著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信貸已不具備繼續快速增長的基礎,銀行業將面臨經濟趨於平緩的檢驗。如何在實施新資本協議中,逐步健全符合中國經濟運行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同時有效防范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銀行業風險,是一個重要命題。

  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推進對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構成了新挑戰。2012年以來,中國央行已連續兩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兩次下調存貸款基准利率,並使用雙向浮動、不對稱兩種調整機制,利率市場化改革漸進推進。同時,金融脫媒中出現的利率多軌制進一步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一方面分流了銀行存貸款等傳統業務,挑戰過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傳統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在金融脫媒過程中,銀行資產規模正在從表內向表外轉移,銀信合作、銀証票據、資產証券化、回購以及其他表外業務不斷出現和傳統銀行體系交織在一起,銀行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資產負錯配風險都有所上升。這就要求銀行在實施新協議過程中對實際上的風險自留和關聯部分及時計提相應的撥備和資本,盡可能對新業務和新風險實現全面覆蓋。同時,也要求監管部門擁有更加全面的風險監管視野和不斷提升的風險監管方法。

  新資本協議引發盈利和管理模式全新變革

  新資本協議將引導銀行實現從資本消耗型向資本節約型的新轉變。新的資本管理辦法根據不同的業務結構和風險水平,提出不同的資本要求,鼓勵銀行優化業務結構,加強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最大程度地降低資本消耗,實現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的最大化。這將引發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商業銀行必須轉變此前依賴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注重發展資本節約型業務,以盡可能少的資本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與價值,走出“擴張、融資、再擴張、再融資”的循環怪圈。注重加快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致力於資產結構、負結構、客戶結構與收入結構的優化。目前,在資本規則的引導下,中小企業和個人成為了銀行金融服務和戰略轉型的重點,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全的金融產品也成為了銀行的重要競爭手段。這將促進銀行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要,並助力中國經濟轉型。

  新資本協議將推動資本補充渠道多元化、資本工具創新應有所突破。《巴塞爾協議》頒布后,資本工具創新已成為國際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重要手段。一些銀行已經發行了附帶轉股或者減記條款的多幣種資本創新工具,並進行不同的組合和設計,為傳統的資本市場增加了新的元素。這對於中國銀行業起到了示范和借鑒作用。

  中國新資本協議實施后,資本工具的合格標准將進一步提高,資本定義將更為嚴格,已發行的次級債需退出,從而也會加速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進程。目前,中國商業銀行補充一級資本的方式主要通過自身利潤留存和發行普通股,資本補充渠道狹窄、結構單一,缺乏其他一級資本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為實體經濟增長提供信貸支持的能力。

  近來,中國銀監會提出發展創新資本工具,豐富金融市場投資產品,為商業銀行拓寬一級資本工具補充渠道。征求意見稿指出,從2013年1月1日起,商業銀行發行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除了自身利潤留存和普通股)和二級資本工具,除滿足關於過渡期的相關安排外,還應在發行文件中約定,在觸發條件發生情況下,通過減記或轉股的方式來吸收損失。這將拓寬中國商業銀行融資渠道,打開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創新的空間。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王千原雪、楊波)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