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監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資產規模已經達到5.24萬億,共有公募基金產品2027隻,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5萬億,是賺錢效應發酵下,市場對於公募賴以生存並始終努力維系的透明、專業、低門檻定位的普遍認可﹔是對行業近年來在產品創新、機制求變等方面孜孜以求的積極回應﹔更是對基金在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混業時代提升公司治理和投資能力的莫大鞭策。
當資管時代的洪流裹挾激情與夢想將公募抬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這個行業密切相關的個體也必然受其左右﹔或許從這些具象的樣本身上,我們可以零星拼湊出那個再度走到財富管理舞台中央的形象,以及這5萬億背后的機遇與挑戰。
探人氣“大媽”最愛僅次存款
銀行理財經理汪小姐:營業廳的冷與熱
去年7月,某家城商行位於上海徐家匯的營業廳。盛夏的濕熱被大堂微涼的冷氣阻隔於門外,理財經理汪小姐臉上露出一絲困意。
“當年股市好的時候,老百姓擠破頭也要來搶基金,玻璃門都差點被擠碎。”汪小姐指指那扇理財室的門——之后被換成加厚的玻璃,但擁擠的人潮卻已日漸稀少。
“2007年的日子不可能再有了。”汪小姐望著擺放在宣傳架上幾乎無人問津的基金折頁,搖搖頭。
然而,話音未落,后續一波聲勢浩大的牛市行情喚起了基民的入市熱情,也讓沉寂多時的營業廳再度熱鬧起來。
半年之后,當記者再去見汪小姐,她正忙著給客戶做基金投資風險測評。當她接待完最后一位客戶,已是傍晚6點。因為過了營業時間,客戶隻能從銀行的后門離開——這位看上去將近50歲的中年婦女說,沒料到排隊時間這麼長,“今天晚上的菜還沒來得及買”。
“牛市,牛市。”汪小姐指著摞在辦公桌上的厚厚一疊客戶協議書,笑笑說。
這家營業廳的情況並非個例。牛市之下,基民“跑步入場”的趨勢已十分明顯。
自去年11月份以來,基金新增開戶數幾乎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中登公司數據顯示,上周(4月7日-4月10日)新增基金開戶數達到79.97萬戶,再度創出新高,環比增長33.08%。
基民的熱情反映在基金募集數據上。3月26日開始發售的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基金,渠道消息該基金募資高達110億元﹔無獨有偶,4月1日提前結束募集的東方紅中國優勢混合型基金,在3天之內募集規模超過100億份,最終規模或達150億份。
中國証監會4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達5.24萬億,共有公募基金產品2027隻,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業內人士感嘆,憑借這5萬億的規模,公募基金再度站到財富管理的舞台中央,成為眾多“中國大媽”們追逐的新寵,成為除銀行存款外,普通投資者“最愛”的大眾理財工具之一——對於2007年沖頂3萬億后規模就持續徘徊低位的公募來說,這波擴容大有“王者歸來”的架勢。
“如果牛市持續下去,后續一定會出現更多百億級別的基金,就跟2007年一樣。”言語間,汪小姐又將目光轉向了那扇加固了的理財室玻璃門。
尋優勢專業、透明、低門檻
資深基民賈先生:基金還是能為老百姓賺錢的
“業績為王,這波行情基金還是很給力的”。
在資深基民賈先生如此回答看來,正是持續發酵的賺錢效應証明了公募的投資能力,才會吸引到眾多資金的追捧。
2012年下半年,賈先生投資了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到了2015年4月13日,這隻基金的單位淨值已經從1塊漲到了5塊,其規模也從最初的5000萬飆升至目前的50億。
“投資這隻基金期間,市場行情反復震蕩,風格轉化也較為頻繁。如果僅憑我自己的能力去買股票,肯定沒有那麼高的收益。”賈先生說。
專業。對於這個評價,公募等待了太久。
事實上,歷史上公募基金曾經成功挖掘過五朵金花的投資機遇,一度引領市場之先﹔然而在2008年熊市之后,公募的業績整體上難言令投資者滿意,其市場話語權也日漸式微。
所幸的是,在此輪經濟轉型的改革行情中,基金再度把握住了風口,成功引領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投資熱潮,站上了業績制高點。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13日,1058隻開放式偏股基金今年以來整體大漲,同期平均漲幅達到39.02%。其中,添富移動互聯以107.24%的漲幅排名年內同類基金業績首位,緊隨其后的是富國低碳環保、易方達新興成長,同期漲幅分別為101.2%、100.58%。
如此靚麗的業績,甚至讓私募基金也黯然失色。
據統計,剔除指數型基金,387隻股票型基金一季度平均收益率為32.8%,而1478隻股票策略私募一季度平均收益率為23.18%,整體來看,公募基金平均業績超過私募平均業績逾四成。
而若將時間軸拉長,則更能體現公募在長期投資中所體現的價值。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公募基金向投資者累計分紅10296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3.55%,超出同期上証綜指平均漲幅(5.33%)8.22個百分點。
除了投資業績持續提升,近年來基金在創新方面的成績同樣有目共睹。以余額寶為例,截至去年末,該基金規模達到5789億,憑借巨大體量問鼎2014年“賺錢最多”的基金寶座,實現利潤240.04億。
“基金還是能為老百姓掙錢的。”在賈先生看來,公募產品具有與散戶所“匹配”的優勢:“淨值每個交易日都能看到,投資情況定期公布,對於風險的控制也有嚴格的規定,相比於銀行理財、P2P,公募更加公開透明﹔而相對於信托,基金的門檻更低,更適合普通大眾投資。”
如今,賈先生剛上大學的外孫也開始接觸投資。“他問我買哪隻股票好,我跟他說,還是買基金吧,剛上路,穩妥些”。
看未來留人留心機制是關鍵
基金經理許先生:走還是留,是個問題
與喜笑顏開的基民不同,某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許先生最近則很糾結。
“公司最近向股東提出關於股權激勵的想法,得到的答復是‘這不是在開玩笑嗎’。”許先生告訴記者,此前公司高層曾表示將在激勵方面有所推動,現在看來似乎不可能。
等來了牛市,卻沒有等到股權激勵。望著身邊一個個奔私的身影,許先生在考慮到底是走是留。
的確,隨著財富管理需求的持續擴容,公募基金憑借自身優勢有望站上新的發展風口﹔然而牛市除了給公募帶來規模和希望,也帶來了基金經理的頻繁離職及其背后所隱現的機制症結。
截至4月13日,年內一共有43家基金公司的79位基金經理離職或變更職務,一批較為資深的公募“老人”投奔私募。
讓業內人士擔心的是,在有經驗的基金經理頻繁出走的同時,牛市催生了更多新基金批量入市,對於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
“2007年公募最大的一個教訓就是,行業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去接受那麼多資產管理規模﹔現在也同樣面臨相似的問題。”許先生說:“這裡面的關鍵,在人。”
或許,在許先生所在基金公司的股東看來,基金一年所上交的利潤不過旗下一家分行的利潤體量,以此就想要股權激勵分明是在“開玩笑”。
但在許先生和眾多基金從業者看來,激勵機制的“到位”是保証這個輕資產、重人才的資管行業能夠長遠、平穩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即便是公募規模達到5萬億的今天,人才激勵的矛盾依舊是最困擾行業發展的症結之一,甚至,牛市的來臨有讓這種矛盾擴大的趨勢。
“一方面,牛市裡很多基金經理看准機會私奔,去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另一方面,公募新產品和新資金的大面積擴容,也會產生基金投研資源實力與實際管理規模是否匹配的問題,沒有足夠優秀的基金經理,怎麼管理那麼大量的資金,現在牛市怎麼樣都賺錢,但如果行情變了呢?”許先生說。
這位近兩年業績還不錯的基金經理表示,之所以仍然留在公募,是因為公募具備平台優勢,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是一般的私募不能匹敵的﹔其次,在公募可以服務更廣泛的投資者,隨之伴生一種更高的成就感。
但他也坦言,傳統公募激勵機制下,優秀基金經理的產出與收入並不對等,如果不進行機制方面的改革,公募想要留住人才進而實現長遠發展無從談起。
基於此,近年來一些基金公司也在嘗試改革激勵機制,並有了初步的效果。例如中歐基金在行業內率先實現員工持股的股權改制,同時推行明星基金經理事業部制,吸引到了劉明月、曹劍飛、周玉雄等資深投資人才,資產規模從2013年末的80多億飆升至去年末的500多億。
但也有保守觀點認為,事業部制等改革牽涉內部資源和利益分配,處理不當反倒會影響公司整體運作效率﹔此外,股權改制等激勵改革目前多在中小基金公司或次新公司中推行,大公司中鮮有跨出一步者。“改革的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
如今,許先生依舊在基金公司,但會做多久,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而這或許是這波牛市背景下,公募發展所面臨的最首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