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一名交易員在紐約証券交易所關注股市。新華社發
全球股市下挫,市場恐慌高漲。在全球金融緊密連鎖的今天,股市聯動效應已不是什麼新話題。但有意思的是,不少西方媒體8月24日紛紛把西方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與中國挂鉤,放大中國股市下跌的全球影響,更有甚者,拋出“中國責任論”和“中國拖累論”。
“和訊·財經中國會”秘書長李犁指出,全球金融市場內部存在反饋、聯動,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大國和原料需求大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客觀存在,但是,簡單地把這次全球股市暴跌歸咎於中國是不准確的。
究其原因,李犁分析有三點關鍵論據。
首先,美國股市與中國經濟關聯性較小,美國股市主要反映的是它的經濟基本面,受美聯儲政策調控。雖然中美貿易聯系廣泛,但對美國股市影響有限。
其次,股市反映的是對宏觀經濟面的預期。今年以來,歐洲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速並不理想,低於預期,股市下跌的一部分原因是對此負面走勢作出的反應。
再有,地緣沖突造成的經濟問題開始顯現。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家沖突升級,這些問題給經濟造成的拖累在今年下半年凸顯。歐洲國家牽涉其中,且動用國內資源參與“滅火”,這加劇了它們自身的經濟問題。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認為,覆蓋全球范圍的金融市場動蕩,雖然觸發點與中國市場近期的波動有關,但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的沖擊以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不確定性引發的擔憂。
他說,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公認的“穩定器”,人民幣以其幣值堅挺而成為市場關注的重要指標。中國對於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的完善,讓習慣了中國“定海神針”角色的國際投資者感到不適應。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各金融市場動蕩的理由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由於上次危機以來為刺激經濟而出現的流動性泛濫。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股已經連漲七年,其間一直沒有經過大幅修正。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新聞分析
亞洲金融危機為何不會重演
恐慌籠罩的全球金融市場8月24日避險情緒急升。從亞洲到美洲,全球各市場主要股指大幅下挫,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股指跌幅在3.6%至5.4%之間。
在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新興市場成為不少人眼中的脆弱鏈條。全球股市集體下挫的同時,新興市場貨幣也劇烈波動。8月份,亞洲一些經濟體的貨幣匯率遭遇了2011年以來最大的跌幅。新加坡元對美元匯率下跌超過5%,韓元和泰銖下跌超過7%,馬來西亞林吉特和印尼盾分別跌了10.5%和14%。
金融市場動蕩說明了新興經濟體自身的脆弱,但類似於1997年那樣的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會卷土重來嗎?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盡管同樣是股市匯市的劇烈波動,但當前情況與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年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有所不同,既沒有突發性金融事件發生,如雷曼倒閉、泰銖暴跌,也沒有出現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更重要的是,經歷了早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政府目前手中可使用的宏觀政策工具更多﹔亞洲地區經濟體普遍拋棄了固定匯率制,轉而採取有更大緩沖余地的浮動匯率制度﹔沒有積累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外匯儲備更充足,銀行體系更為穩健。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也認為,雖然也面臨風險,但這次新興經濟體的境況總體而言要好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尤其是外匯儲備更加充足﹔企業盡管積累了一些以美元計價的債務,但這些債務遠不像上次危機時那麼糟糕。
國際金融協會經濟學家查爾斯·科林斯稱當前市場波動是一次典型的不確定性沖擊,短期內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稱為金融危機還是言過其實了。
分析人士大多認為,新興經濟體央行有必要建立磋商機制,聯手應對這次金融市場動蕩,共渡難關,盡最大努力防止貨幣競爭性貶值而互傷,防止資本市場傳染式暴跌。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