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最近两三年市场呈现出连续下跌之势,另一方面是这些问题IPO本身盈利能力的大变脸,在两方面的夹击之下,问题IPO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就可想而知了。”分析人士说。
实际上,上述数据只统计了问题IPO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一旦这些问题IPO有朝一日“升级”为财务造假公司,那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更加巨大。
今年9月14日,万福生科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该股股价雪崩,由9月13日收盘的10.05元每股一路跌至昨日收盘的5.13元,股价几近腰斩,而分析预计该股在目前的基础上仍会继续下跌。
绿大地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后,股价连续冲上跌停板,该股股价最终从造假曝光前最高的44元上方一路下跌至10元以下;更早之前的银广夏财务造假被查之后,该公司股价更是创下20多个跌停的A股市场跌停纪录,并由此引发中国股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者索赔案。
不过所幸的是,近两年影响较大的另一起造假上市案胜景山河在发行完毕等待挂牌的前夜突遭证监会调查,最终全额返还投资者申购资金和利息,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上演。
“假十罚一”式的监管
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问题IPO的泛滥?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分析案例,叫做囚徒的困境,这个案例中的囚徒们会在与警察不断地反复地较量中权衡利弊,并尽量做出他们所认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用囚徒的困境案例,似乎不难解释A股市场问题IPO泛滥的原因。如果把囚徒的困境理论放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那么案例中的警察就是监管机构,而案例中的囚徒就是IPO造假的始作俑者,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以保荐机构为代表的上市中介机构。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最近几年被市场所熟知的财务造假案例。
2011年,绿大地造假案件一审宣判,造假的绿大地董事长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消息一出即招致市场一片嘘声,不少专家律师认为,如此严重的造假上市案,最终轻罚无异于鼓励造假。或许是出于舆论的压力,此后检方又增加了何学葵的多项指控,目前该案的重审已经陷入僵局。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公开消息来看,在绿大地造假上市案中负有保荐责任的华泰联合证券以及其保荐代表人均未受到任何形式的处罚。
在胜景山河的造假上市案中,监管机构和司法机构也只要求胜景山河归还投资者的申购资金并补偿利息,并未做出其他的刑事处罚,而该项目的签字保荐代表人林辉和周凌云虽被吊销保荐资格,但平安证券却未对此接受实质处罚。而且胜景山河案对保荐人的处罚还被称之为“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证监会披露的保荐信用监管显示,从2006年开始,共有13名保荐代表人和一家保荐机构被证监会采取了“监管谈话”,12名保荐代表人和一家保荐机构被“出具警示函”,9名保荐代表人和1家机构被采取3-12个月不受理项目的处罚,4名保荐代表人被撤销资格。从未有保荐人被处以刑事处罚的案例。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么多造假案中,一些机构是一犯再犯,而且还是屡犯不改,在这种情况下,其保荐业务牌照仍未被吊销,显然极不正常。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对记者表示,“消费市场对造假者的处罚可以做到‘假一罚十’,但在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造假者的处罚却连‘假十罚一’都做不到”。
吕随启指出,在美国等成熟的资本市场,造假的成本极高,一旦造假被罚,造假相关方受到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所得,而在这方面,A股市场却恰恰相反,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受处罚的损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