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皓:城镇化蕴含着深刻的利益结构调整--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股票频道滚动新闻

宏皓:城镇化蕴含着深刻的利益结构调整

2012年12月18日15: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即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正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条路径。城镇化受到高度关注,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从根本上讲,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蕴含着深刻的利益结构调整。

  1、过去“规模扩张式”城镇化的的后果

  检讨过去的城镇化路径,问题也确实不少。过去的这场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投资扩张的热潮。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城镇化的过程与应有的目标之间出现偏离。缘由就在于,这种“规模扩张式”的城镇化,虽然迅速拉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数据,但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一则在布局上出现盲目性,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缺少衔接;二是城镇人口和消费在增加,但城乡二元结构却没有根本改变,大量农民工进城却不能落户、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户籍制度等藩篱阻隔在城市之外,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真正转移,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规模扩张;三是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增加污染的过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出现脱节。如果城镇化不能带来有序、合理的城市格局,则过去鄂尔多斯“睡城”之类的故事还会重演。

  2、不停止“造城运动”,城镇化必然助推高房价

  过去十年的城镇化、城市化就是大搞房地产化,无度推高房价,就是拔苗助长地把百姓都赶到城市甚至大城市居住的城市化。有的地方通过强行更改户籍,使“农民”变为“市民”进城,户口变了但仍然居住在农村;而随之伴随的村委会侵占集体土地据为己有的现象,则屡见不鲜,更多的地方则是通过在镇郊盖楼建设“新农村”,将农民从原居住的平房搬至楼房成为“市民”。对于如何组织引导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实现致富,则漠不关心。如果今后还要再走过去这条老路,将出现的恶果是,不但百姓住房越来越难,将彻底毁掉中国经济金融和民生。若城镇化被地方政府落实为造城、盖楼,则地方房价必然上涨;如果不消灭大跃进式的“农民市民化”,城镇化必然助推高房价。城镇化不会必然导致高房价,也不会消灭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欲降房价,必须向大城市病、土地财政、伪市民化这三大顽症“开刀”。

  3、为何说“伪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

  近十年,不仅中国新建住房的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城市钢筋水泥空盒的扩张也前所未有。其结果是城市规模扩大了,房价上升了,GDP增长了,但农民却无法进城(即所谓中国的城市化率2011年达51.3%,但如果按户藉人口2011年实际城市化率只有35%)。如果农民不进城,叫什么城镇化?有人把这种城镇化叫做“伪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让农民进城,它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它反映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扩张,景观、社会及生活方式等于城市环境的形成。在这种过程中,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并在这种人口在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同时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周边扩散,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与地理环境等。也就是说,如果城镇化不能让农村人口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仅是建筑更多的钢筋水泥空盒,那么这种城镇化不仅是伪城镇化,也不可能成经济增长之动力,不可持续的。

  4、“本土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

  在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文件中,有一个特别有新意的提法,就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而这种城镇化不是盲目“拉土地面积”,不是“造城运动”,单纯靠扩充城市土地,绝对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那么,城镇化的道路,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笔者看来,中国的城镇化也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大挖大建、不顾城市资源和环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特征,而代之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机会多的新型城镇化---本土城镇化。本土城镇化应把现有农村村镇就地改造建设成城镇城市,就地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自然而然的通过在工厂、企业、公司稳定就业后转化为市民。沿着上述城镇化、城市化、工业化之路迈进,房价不但不会上涨十年,而且从现在起还将开始走低。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一个城市,必须发展若干具有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支撑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单纯依靠房地产或单个产业的单兵突进,一旦经济下滑,单个产业失去比较优势,新城有可能人去楼空,变成“空城”、“鬼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只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5、推进农村产业经营,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6、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城镇化的一个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向欧美看齐,只有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特点与态势和西方的根本不同,才能谈城市化问题和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就是我国城市化的另一种补偿形式。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是非此即彼的东西,不能割裂开来。加速城市化进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且我们最终应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城镇化的一个过程。

  7、城镇化所需资金哪里来

  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由于资金需求巨大,仅以地方财政投资显然难以完成。有关研究发现,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建立适应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不仅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且最终还款来源还是土地收入。如果不能解决城镇化中的资金需求问题,不仅可能会出现大量城市贫困人口,还会使城市病得更加严重,并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降低城镇的生活质量,丧失城镇化的本来含义。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工作可做:一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都应尽快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建设标准、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二是通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红比例,把收租分红收益投入社会公益领域,也可为人口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允许有还贷能力的县发行城投债,也就是平台债,并考虑适时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私募债。

  8、政府主导建立基金,利用民间资本推动构建城市型产业体系

  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城镇化不是单体城市的发展,而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城市型的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不是"胡萝卜、大葱"的产业体系,而是集约的、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的新产业体系。这就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成立相关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引导大量民间资本投入产业建设;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这样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解决了城镇化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总之,数亿农民进城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红利无疑是巨大的,这个庞大的内需引擎可以使中国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并支撑中国经济长期走稳。但问题也并不是这么简单。所以,要想成功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形成良性循环,就需要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调研,找到具体可操作的举措,避免其弊端的发生。否则,不仅预设目标无法达成,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没有回头路,中国真正要圆满完成城镇化建设,享受到改革红利并非如探囊取物那样简单,这需要决策层在改革推进中,运用高超和智慧的手段,排除一切险阻。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资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