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台湾科技园:为企业,造一座城--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股票频道滚动新闻

郑州台湾科技园:为企业,造一座城

2012年12月27日12:54    来源:千龙网    手机看新闻

  在郑州,一座园区撬动南北资本与智慧进行深度互动,融通院校科研力量与产业技术转化平台,用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去诠释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的内涵,打造沿海产业转移与中部企业升级转型的完美承载,这一角色,非郑州台湾科技园莫属。

  临机而动,从模式的构建到运营的创新,郑州台湾科技园以产业地产引领者的姿态,依托中原崛起的契机,乘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腾飞之势,联通南北,创新全产业链承载平台,以崭新之姿,演绎华美蝶变,书写中原经济区建设全景画卷中的生动篇章。

  平台构筑:园区即城市,城市即园区

  21世纪,抓住了临空经济,就是抓住了城市发展的机遇,以机场为引擎带动城市或者城市片区的发展,在国内的案例数不胜数。而在全国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的产业环境支持下,临空产业将逐建由低价值端向高价值方向升级,对机场交通较为依赖的金融贸易、信息资讯、时尚展示类产业将陆续进入临空区域,这些时尚前卫、智力密集型企业的加盟,无疑对产业物业提出了更高更完美的要求,谁的产品最具比较优势,谁将赢得市场。

A.jpg

  产业地产无疑是最好的承载模式。作为工业地产的升级,产业地产是一种将产业运营和地产开发相结合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指在新经济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以工业楼宇、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用房、生态写字楼为主要开发对象,综合开发、集约化经营的多功能综合性地产。

  作为河南产业地产的引领者和探索者,从破土到到今天,郑州台湾科技园以一种加速跑的姿态向前飞奔。甫一亮相,就意味着卓尔不凡。200万平米产业航母规划,50亿元总投资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领航中部企业升级。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总部经济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企业成长公园、产业聚集公园、财富增长公园。

B.jpg

  从开始起步,郑州台湾科技园就意味着引领和超越。从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签约项目、2011年河南省商务厅22个重点项目之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到现在的郑州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先导区、2012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每一种光环,都是一种肯定。在这多种身份的背后,郑州台湾科技园对自己的定位越来越明晰,用冒险般的勇气和坚持,实现园区一次次的华美蝶变。

  这是一群梦想家的行动。一如郑州台湾科技园项目公司总经理周志伟所表述的那样:我们为了一个梦想出发,我们期望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借助产业地产提供的园区和标准化建筑群,形成“以产业为主导”的规模集聚效应,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服务集中、效益绩优”的梦想。我们同时也期望: 以一种引领者的姿态,实现社会责任的担当,不断探索,不断追寻,打造企业之家,助力企业升级。

  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从梦想到现实,从规划到行动,郑州台湾科技园的每一步,都倾注着企业家的情怀。作为河南产业地产发展的探路者和引领者,郑州台科置业有限公司在产业地产开发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机制;打造“楼宇承载、服务招商、资本选商”的领先模式;坚持“园区即城市,城市即园区”的发展理念,按照城市的理念、规划、建筑、配套进行再创造。

  勇于担当,不断革新,郑州台湾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产业聚集特色园区、示范园区,成为一张鲜明的中原名片。“如何能够找到郑州台湾科技园与其他园区的区别?一个上千家企业集聚发展、200亿以上产值规模、10亿元以上税收贡献、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国际化产业新城,一个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产业坐标。这就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目标。”周志伟说。

  “为企业,我们造一座城。”郑州台湾科技园项目公司总经理周志伟表示,临空经济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带来的巨大机遇,让郑州台湾科技园有了更大的目标,矢志5 年规划,全面成为河南首家产业地产上市企业,为城市升级、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国家税收创造一个高能效的绿色型产业聚集平台。

  模式构建:打造全产业链承载平台

  和产业转移相关联,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一个热烈的话题。在中西部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将目光转向这里。在河南,要建设高端产业园区,承接沿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本地企业升级转型,实现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

  以河南为例,十二五期间长三角、珠三角等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转出额在3-5万亿工业生产值,河南承接10%的产业转移产值,那河南大概需求工业用地面积150-250平方公里来应对产业转移按照河南省工业用地指标计算,折合成标准化厂房面积在10-15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的需求面积为2.5亿平方米,再配以相关的生活、商务配套面积,河南每年需要新增建设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

  “全产业链承载”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为企业创造了生产、研发、孵化、销售四位一体的集成服务平台,大大削减了企业从原料引进到成品输出以至于终端营销的综合成本,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建筑形态上撇弃原有的“傻大笨粗”,将企业办公、研发、生产、展示等功能空间,由“平面分散”变为“立体集中”发展,实现了“厂办一体”的功能格局;在产业服务上配备完善现代服务业平台,带动了现代制造业发展,使之共享共赢,开创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地产通过向空中求发展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突破瓶颈。以仲景制药为例,原厂厂房形态为钢构一层,占地30余亩,2009年迁至荥阳某产业园多层厂房,占地缩小到7亩左右,而在郑州台湾科技园,6层标准化厂房,占地仅需1亩左右,土地利用率可提升30余倍,在土地制约的条件下,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承载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升级。据了解,为了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集约、服务集中”,郑州台湾科技园在开发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产业聚集与城市运营相结合,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产业布局与临空经济相结合,集中建设与集中配套相结合,大型项目于中小经济结合,两岸合作与政府服务结合的全新模式。

  周志伟认为,未来的园区不是一座单纯的开发区,更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城市,是全产业链承载平台。“我们园区运营的核心理念就是产城融合,按照城市的理念,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城市的配套去做园区,避免我们把园区做成工业区,然后再去一步一步升级,这样会造成后期一些投资的浪费。”周志伟说。

  据他介绍,通过对中关村、深圳科技园的考察就能看到产业园区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深圳科技园后边看到市南大道两侧的建筑都像CBD建筑一样很漂亮,内圈可能是一二十层的十年前建的厂办一体高层,再到内圈是一个一个小豆腐块,现在小豆腐块都在扒,往高处长。其实就是它现在发现园区和城市应该是成为一体的,企业的建筑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建筑,厂办完全可以一体。因此,我们在园区的规划上就直接借鉴了这种理念,从模块建筑到厂办一体、企业独栋、产业公园,尽量的让这个园区融入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周志伟说。

  “我们一定要为企业50年的产权负责, 为一个区域长远的产业成长负责。我们运营的,不能只是一座园区,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着无限动力的城市。”周志伟说,对于园区的发展,他很有信心。

(来源:千龙网)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