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超短债产品替代货币基金成为了美国投资者的新宠,截至今年4月底,货币市场基金资金净流出1113亿美元,超短期债券型基金资金净流入50亿美元,其中较受欢迎的超短债ETF Pimco增强型短期债券(MINT)ETF资金仅5月一个月就净流入5亿美元。
为什么超短债基金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欢迎?原因是受美国多年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短期利率接近于零,据Morningstar Direct数据,截至6月25日,过去一年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约在0.02%,与之相对,超短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0.94%,收益率差别明显。不过短债基金在美国也一直未跻身主流品种,目前短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加起来只占美国基金市场份额约3.62%。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2005年,中短债基金作为当年创新黑马也曾红极一时,创出首募份额超百亿元的巨量。只是短短一年时间后,就风光不再,两年三个月之后, 6只中短债基金都选择转型为普通债券基金,之后也鲜有短债基金新品推出,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市场上的中短债基金仅余两只,仅占市场份额0.03%,近年历史收益也还不如货币基金。
是什么导致了国内短债基金的“滑铁卢”?原因可能有几种。首先,短债基金的设计定位于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之间,一般要求组合的加权久期或平均剩余年限在3年以内,其中超短债基金设计久期在一年以内,比货币基金长,比普通债券基金短。通过收益高于货币基金而安全性则大大好于债券基金的产品定位吸引投资者。然而,因为中国的收益率曲线较为平坦,短债基金相对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优势并不大。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投资者,中短债基金多像货币基金一样免收申购赎回费,希望把短债基金打造成收益比货币基金更高的准货币基金,一样的安全,一样的申赎方便无成本,流动性好。这样的设计尽管一时吸引了投资者,却没能经得起流动性的考验,终于在2006年股市走牛,投资者大量赎回货币和类货币基金时,由于缺少赎回费的保护,和货币基金一样经受短期巨额赎回的考验。相对货币基金更长的久期让短债基金相对货币基金而言更加经不起冲击,事件过后,短债基金的管理人大多蒙受了相当损失,并逐步将短债基金向一般债券型转型而退出了。
所以基金产品的成败除了和投资者喜好有很大关系外,和市场条件、政策环境等都有相当关联。产品的竞争力最终都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中美短债基金的差别待遇根源就说明了产品的兴盛和具体市场特点是息息相关的。一些产品即使最初抓住一些卖点打动了投资者,但实际运作中不能给投资者创造价值,就会逐步被淘汰,还有一些产品的产生在于能够满足特定政策环境下部分类别客户的一些特殊需求,那么等这种环境政策因素消失,这类产品的吸引力也就褪去了。从长远来看,提供专业的价值以满足客户的长远、理性的需求是产品创新和发展的“试金石”。
文/兴业全球基金 李小天 钱敏伟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