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月前,除受理材料、核准发行批文外,IPO审核基本无新进展,投行人士“只能继续等,希望尽快发行”,发行人惊呼“再等下去,成本太高了”。
6月30日,IPO再次被摁下“关灯”键,除了40家过会项目以及8家正常审核企业,其余均被列入“中止”名单,另有60余家企业梦断IPO。
这将意味着9月前,除最初端与最终端(受理材料以及核准发行批文)外,IPO审核基本无新进展,甚至无发审会。
“10只新股上市”的信号并没有带来市场期盼的好消息;证监会的决定,再次考验发行人与投行的耐性。
理财周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投行人士表示,“只能继续等,希望尽快发行。”发行人则惊呼,“再等下去,成本太高了。”
终止审查企业开始另谋出路,A股上市效果和时长远大于预期。
深交所终止数量近八成,中建投招商损失最多
IPO预披露期限已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拿到证监会发放的红头上市批文的企业自然值得欢喜,但在漫长等待IPO开闸的征途中,也有一批拟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被监管层终止审查。
截至7月1日,本年度首发终止审查企业129家,其中主动撤回企业97家,32家首发企业未按相关规则要求报送预先披露材料,且申请文件中的财务资料超过有效期达3个月,被终止审查。其中包括大连万达、狗不理集团、东莞银行等数家知名企业。
对于32家企业出现未能及时预披、更新财务资料的情况,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主要是因为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盈利下滑、财务数据过期、关联交易、历史沿革、环保税务等问题的困扰,他们没有办法按相关规则要求报送材料。”
“大多数拟上市公司终止审查的原因,在于未达到某些监管标准,也有一小部分发行人或相关投资方,不愿意低价发行而选择暂时主动放弃的,撤回材料,进而寻求其他渠道融资。”宋清辉解释说。
“部分企业也可能考虑到排队企业过多,上市进程难把控,恐耽误公司其他发展战略而选择主动撤回申请。”前瞻投资顾问IPO咨询监测总监翟建文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数据统计显示,终止IPO的129家企业中,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企业40家,中小板58家,上交所主板31家。深交所终止数量达到98家,占全部终止审查数量的76%。
从终止审查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无疑是重灾区。终止审查的企业中,江苏地区19家、上海11家、浙江11家,合计41家,占终止总量的32%。
从券商承销情况来看,这129个终止审查的IPO项目,共涉及41家券商机构。其中,中信建投和招商证券分别有10个项目撤材料,损失最多。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华林证券分别也有8个、7个、6个项目终止。
企业为了IPO劳心劳力,投入大量资本。如今戛然而止,该何去何从?
“很多拟上市公司对注册制非常关注,一方面期待注册制细则出台,等新股政策明朗了再考虑重新IPO;另一方面期待注册制能有效解决IPO堰塞湖等问题,待IPO路障扫清了之后再谋求上市。”前瞻投资顾问监测总监翟建文表示,也有部分企业对战略新兴产业板抱有期望,如果这个板块能建立起来,企业会多一个上市途径。
“这些被终止审查的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情,谋求多元化出路。”在宋清辉看来,卷土重来、并购重组、境外上市、直挂新三板、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申请破产,成为拟IPO企业终止审查后的宿命。
卷土重来无疑是被终止审查公司后续选择最大的可能。
“首次上会被否时,证监会一般会向企业提出反馈意见,当企业再度递交IPO申请时,监管层也会对其‘历史问题’格外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二次上会的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准备,最终通过审核的概率也相对更高。”前瞻IPO高级咨询顾问肖青直言。
据了解,2011年首发未通过/取消审核的76家公司中,有40家企业后来相继发起过二次闯关,包括溢多利、鹏翎胶管、创意信息、楚天科技、欣泰电气等多家企业成功闯关上市。
并购重组已是如今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急欲上市的企业或将通过并购重组曲线上市。今年以来,中化岩土并购强劲地基、步步高收购广西南城百货、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购买郁金香广告等案例屡见不鲜。
随着做市商制度的推行,新三板无疑成为IPO折戟公司融资途径的一个有效选择。早前曾IPO遇阻的昌润钻石、世纪东方、扬讯科技、辰光医疗等公司,如今均已成功挂牌新三板。
此外,也有少数终止审查的企业选择到境外市场上市或者去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例如去年终止IPO的重庆银行成功赴港上市,安徽五星食品股份公司IPO终止审查后选择安徽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交易。
不过,并不是所有终止审查的拟上市公司都能够急流勇退、幸运地找到出路。一家名叫恒基光伏电力科技股份公司还没有等到上市的那一天,却在终止IPO上市5个月以后,即身陷“破产”漩涡。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