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擴大內需繪出轉型路線圖(解讀十八大報告的經濟新理念)--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粗放式增長走到盡頭 出口型拉動沒了勁頭 

創新驅動擴大內需繪出轉型路線圖(解讀十八大報告的經濟新理念)

萬千

2012年11月27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蔣躍新作
  (新華社發)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勾畫了完整而明確的路線圖。專家解讀認為,遵循該路線圖,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以“創新驅動”這一新引擎代替以往的要素驅動,逐步告別傳統發展模式,實現我國的經濟轉型。

  轉型是中國經濟

  重生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連續34年經濟平均增速達到9.8%以上的經濟奇跡,並在2010年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隨著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變化,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經濟界人士一致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重大轉型期,轉型是中國經濟重生的關鍵。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我國的經濟增長正處在由高速向中速轉換的歷史拐點。2011年以來的經濟放緩,既是短期經濟波動的表現,更是中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的反映。隻有釋放國內巨大的需求潛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才能應對國內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

  經濟評論員馬光遠認為,國際經濟不景氣使中國外貿條件惡化,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的迫切。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考驗的中國,需要擺脫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消費過低、技術創新不足、服務業落后、市場和政府邊界模糊、城鎮化步伐緩慢的發展方式,進入真正的現代經濟發展階段。因此,十八大報告對經濟轉型的部署具有劃時代意義。

  “經濟轉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實現經濟轉型需要全面調整增長格局與經濟結構。供給上實現創新驅動增長,需求上打開內部市場潛力,無疑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兩條必由之路。

  依靠創新驅動與內需支撐

  “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指出,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靠創新引領的發展,隻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也強調,中國經濟發展要從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升質量和效益為主,必須依靠創新。

  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馬光遠分析,這種提法是前所未有的,清晰地表明了和過去的投資驅動告別的勇氣和決心。

  在論及擴大內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時,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消費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遲福林指出,未來10年我國仍處於上升通道,關鍵在於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這個突出優勢。隻要消費需求能夠有效釋放出來,就有可能支撐未來10年7%-8%的中速增長。

  如何實現兩大路徑目標

  如何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與“擴大內需”這兩大目標呢?

  專家們認為,實現這兩大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等多主體的合作與努力,需要與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道路同步結合起來。

  李義平認為,創新中制度比人才更重要。市場經濟是創新的土壤,企業和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隻有政府創造了平等競爭的環境,才有利於企業家脫穎而出。因此,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是創造良好競爭環境的關鍵所在。

  王一鳴認為,創新並不局限於科技創新,還包括體制創新,政府要通過體制創新把新技術商業化、產業化、市場化。他還建議,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

  對於擴大內需,遲福林建議,首先,應推動城鎮化進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平台支撐。第二,通過消除“過度消費”的疑慮和制定國家促進消費戰略規劃擴大消費。第三,提高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