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座大山”壓垮中國大豆定價權(觀點)--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六座大山”壓垮中國大豆定價權(觀點)

本報綜合報道

2012年11月27日00:00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大豆危機四伏,中國大豆產業面臨崩潰。中國,對於大豆,沒有定價權。

  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曾經是大豆出口大國,然而近些年來,無限量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如洪水般地沖進國內,使中國天然的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逐漸淪陷,不僅嚴重威脅了中國4000萬大豆種植者的就業,並使主產區的大豆加工企業生產基本陷於癱瘓。據專家判斷,如果再不採取措施,用不了幾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徹底消亡。

  進口依存度過高

  根據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2009年進口4254萬噸,2010年進口5478萬噸,2011年進口5264萬噸。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大豆進口量將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近10%。而本土大豆產量則預計下滑10%。

  目前,中國所有的農產品中,大豆的對外依存度最高,80%需求來自進口,而進口大豆中,40%來自美國。

  中國在大豆戰爭中一度被認為缺乏戰略意識和長遠考慮:2004年前后未能及時阻止國際糧商直接或間接控股國內大量壓榨企業,導致為轉基因大豆大開其門。在大豆產業中壓榨領域,ADM、邦基、嘉吉、AGP四家跨國公司,控制了全球80%份額。

  農業生產方式成致命傷

  中國農業生產分散經營種植的方式,導致中國農戶缺乏進一步聯合,不能形成生產和銷售合力。而且,從6000多萬戶種植者手中收購大豆不但平均質量無法達到加工企業標准化需求,而且成本大幅增加。經測算,僅採購成本一項,加工企業使用國產大豆時至少多付出20%至30%成本。

  大豆產業的產業鏈很長,涉及到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藥、化纖等多個行業,然而,現有農業生產模式導致中國平均畝產量較低。

  與南美四個主要生產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維亞大規模種植單一品種轉基因大豆情況相比,中國人多地少現狀決定了中國大豆生產高成本和低收益。成本高,價格必然也要高,否則“谷賤傷農”必然發生,然而,國產價格高結果就是被價格低進口大豆封堵。

  產業戰略不清晰

  從2008年底,國家開始對國產大豆實行保護性收購價格,由中儲糧負責實施。國家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是為防止“谷賤傷農”而出台,但保護農民利益結果也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破碎。

  因為大豆產業中,大豆榨油企業是決定著種植農戶利益能否最終實現不可或缺環節,然而,選擇中儲糧收儲,實際上是“與企搶糧”,其結果必然是把油脂企業擠入困境。

  毫無疑問,作為糧食戰略中的重要環節,大豆產業戰略應該成為國家糧食戰略一部分,然而,就目前情況看,這個戰略顯然並不成型。

  產能嚴重過剩

  國際大鱷虎視眈眈,殘酷掠奪,被認為是中國大豆產業幾近崩潰根源,但實際上,重復建設,加工能力過剩導致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面臨停工、停產是危及整個產業的根本原因。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大豆年壓榨產能已達到1.25億噸,平均開工率降至50%以下。過去兩年大豆年壓榨產能增加了3000萬噸,該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

  報告顯示,有170多家壓榨企業日壓榨產能在1000噸以上。預計在10月1日開始的2012-2013市場年度中,大壓榨商將消耗6300萬噸大豆,其中包括5700萬噸進口大豆。

  產業鏈不完善

  缺少現代產業鏈,是中國大豆產業一切窘況根源。如果將國產大豆生產、收儲、加工、銷售聯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同利益主體在產業鏈過程才能得到相應利益,從而形成一條相互支持的產業鏈條。

  業內人士呼吁,在這個供應鏈中各個經濟體應該按經濟規律獲得相應利益,從而使大豆產業由傳統產業鏈向現代產業鏈轉變,形成現代大豆物流與配送企業代替傳統收儲企業,承擔大豆原料、大豆油脂、大豆加工后產品物流與配送,從而減少物流成本,提高效益。同時,也可以將農業保險引入,增加大豆產業鏈利潤,使中國大豆產業得到良性發展,避免當前存在“賣難”、“買難”,走出相互惡性博弈怪圈。

  進口大豆涉嫌傾銷

  國內大豆產業各方一致認為,是國外轉基因大豆的無限量進口和低價傾銷,使中國大豆產業逐漸失去最后的生存底線。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價格不斷壓低,到岸價則從每噸3800元降至3400元左右,與國產大豆每噸3740元的收儲價相比,國產大豆壓榨企業的原料成本就高出幾百元。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此前分析:不設過渡期、3%的低關稅、沒有進口數量限制、又沒及時採取WTO允許的“兩反一保”措施等,是使國外低價轉基因大豆蜂擁而入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