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晉級“五位一體”(解讀十八大報告的經濟新理念)--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實現人與自然共和諧 竭澤而漁做法要拋棄 

生態文明建設晉級“五位一體”(解讀十八大報告的經濟新理念)

本報記者 趙鵬飛

2012年11月27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趙乃育作
  (新華社發)

  繼十七大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並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專家認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布局,將推動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為推進現代化各項建設創造前提條件。

  凸顯中國環境問題嚴峻性

  專家表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曾指出,中國的環境狀況是“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

  分析人士認為,在長期的發展中,由於存在現實的脫貧和現代化的趕超壓力,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發展是以破壞環境和生態為代價的,環境受破壞的嚴重程度遠超經濟增長的速度。而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突出表現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這不僅有我國國情、發展階段的原因,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還有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等發展方式的原因。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周生賢認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楊偉民強調,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周生賢在論及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時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盡快改變目前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滯后於經濟增長,以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的傾向,要真正使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之中。

  “如果我們富裕強大了,民族復興了,但聽不見春天鳥的喧鬧,看不見秋日的繁星,喝不到清潔的水,見不到綠色森林,這能叫富強之國嗎?”楊偉民說,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建設既富強又美麗的中國,不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擁有健康。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著手

  周生賢日前表示,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方向、目標和任務,又要採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構建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和從嚴控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不放鬆對生態環保的要求,努力做到不欠生態環保新賬、多還舊賬。

  楊偉民強調,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五個方面著力: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

  周生賢說,要構筑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