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中國今天拿什麼來贏取新增長紅利--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張茉楠:中國今天拿什麼來贏取新增長紅利

2012年11月29日10:31        手機看新聞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供給替代”,如果我國制造業不能快速實現轉型升級,在高端制造業產品尚未具備競爭力的條件下,中低端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也將被削弱,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將不斷增加,能不能趁這個轉換期快馬加鞭,加速轉型,將直接決定未來的國運。

  隨著未來中國“人口紅利”的優勢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中國成本驅動型的增長紅利將越來越小,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如此,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回報率將持續下降,低成本優勢驅動模式已難以為繼。那中國還能靠什麼來贏得新的增長紅利呢?

  據波士頓咨詢報告的預計,未來五年,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工資將每年增長15%至20%,超過了中國的生產率增速。在考慮了美國的生產率之后,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間曾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或許到2015年左右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而如果再考慮縮緊航運成本及諸如隱藏成本及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后,中國的成本優勢將變得更微小。

  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正面臨“前堵后追”的局面。所謂“前堵后追”就是前有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圍堵,“后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激烈追趕競爭勢頭”,也就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在提供具有比較優勢的低成本要素方面對於中國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競爭擠壓。目前,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經在顯著放緩,越南、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工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新陣地,東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正逐漸開始以更為低廉的成本要素實現對中國制造的供給替代。以一向被視為美國后花園的墨西哥為例,近些年來,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和龐大的北美市場,墨西哥制造突飛猛進,僅今年上半年,墨西哥出口就佔了美國進口制成品進口總額的14.2%,而在2005年,這一數字僅為11%。相比之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最大進口國的中國,份額則由2009年的29.3%降至今年的26.4%。

  當然,從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角度看,“供給替代”是必然的歷史規律,但問題是,面對著越來越激烈的“供給替代”,如果我國制造業不能快速實現轉型升級,在高端制造業產品尚未具備競爭力的條件下,中低端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也將被削弱,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將不斷增加,我國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嚴重威脅。筆者認為,這將是未來十年內中國面臨的最大經濟風險。中國能不能趁這個轉換期快馬加鞭,加速轉型,將直接決定未來的國運。

  全面重振“中國制造”,已經迫在眉睫。筆者之所以特別強調全面,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加強制造業的技術升級、產品自主創新之外,我們至少還有三個方面可以超越傳統低成本優勢,構筑起中國新的綜合比較優勢:

  其一,未來全球無疑將是個比拼智力的大時代,這意味著整個社會對從事單純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的需求量相對減少,而對人力資本、研究開發等知識資本的要求日漸增大。因此,就長期而言,我們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扭轉現行“面向升學”,而不是“面向市場”的教育模式。事實是,偏重高學歷教育,忽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科教育的失衡現狀,是根本無法應對未來智力比拼時代的考驗的。根本而言,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前提條件是要先實現勞動力結構的升級,包括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以適合未來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力爭經濟增長與就業匹配,還要實現勞動力升級與轉型匹配,真正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讓經濟步入新的良性增長軌道。

  其二,我們有能力、也有條件為未來優勢的創造與傳統優勢的保持建立一個緩沖帶,這就是我們的市場,龐大的內需,這也是我們當下最大的優勢。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最終消費支出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一,相當於3.48萬億美元,約合22.47萬億元人民幣。雖然國內市場名義值已非常巨大,但仍有大量上升空間,因為是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的人均消費水平依然非常低﹔這種增長動力一直存在﹔自2000年以來,中國消費支出始終保持平均14.9%的同比漲幅。

  如果按照未來幾年中國GDP平均同比增長7%、美國同比增長2%的假設,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並考慮中國消費佔GDP的比例不斷上升趨勢,波士頓公司預計,到2015年中國國內消費水平將達到美國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達到美國水平的80%左右。

  實際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回歸,更多的也是面向中國等新興市場。畢竟,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對於全球企業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據商務部統計,僅2010年,外商在我國就新增研發中心194家,目前外商在華投資的研發機構已達1400余家,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全球企業把研發設計部門放在靠近消費需求的中國。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早期,跨國公司只是將中國視為他們的一個市場中心﹔第二階段,跨國公司開始將中國作為一個研發中心﹔今天,中國已經成了跨國公司的戰略中心和決策中心之一,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的轉移,這對中國既是重大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中國制造要思考如何更加貼近市場,如何充分挖掘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如何通過自身的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引領中國的消費結構升級,並最終推動中國的全產業升級,這是下一步的大方向。

  除此之外,還有區域發展的紅利可以挖掘。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廣袤,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經濟發展程度差別很大,跨越了不同階段,因此,完全可以以空間換時間,延續中國制造的優勢。比如,在中西部地區就還有一定的人口紅利,土地等要素價格還比較低廉,完全可以與國外的先進技術、東部已有的先進技術組合。通過產業流動、區域流動延續中國制造一定的優勢。(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來源:上海証券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