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誕樹現象”看外貿出路:以量取勝難以持續發展--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從“聖誕樹現象”看外貿出路:以量取勝難以持續發展

2012年12月21日11:3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網上海12月21日電(杜放、陸文軍)臨近聖誕,“過洋節”的氣氛越來越濃,聖誕訂單更成為外貿的“晴雨表”。海關數據顯示,我國聖誕節慶用品年出口額已達68.17億美元,產品遠銷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聖誕用品制造地。

  然而,在看似風光的數據背后,卻是令人寒心的報價:出口聖誕裝飾燈具均價2.8美元?套,海外售價卻在20美元左右﹔中國產聖誕樹為全球倍添節日氣氛,獲利卻少得可憐……

  “聖誕氣氛”下的微利

  “聖誕節狂歡大促,聖誕樹套餐3折”……在上海,不少商家已打出促銷牌。在城隍廟福佑門市場,1.5米高的仿鬆針制聖誕樹約售85元,普通塑料制的已不足40元。一套LED聖誕燈飾則降至20元。“出口存貨多影響了內銷。”江蘇籍經銷商趙琴說。

  中國禮儀休閑用品工業協會據海關數據分析,2011年各類聖誕節慶用品年出口額為68.17億美元。其中,稅號94053000的聖誕燈具出口4.19億套,總額11.73億美元,均價為2.8美元?套。而在亞馬遜美國官網,一套LED聖誕燈飾約售20美元。

  浙江義烏是全球最大的聖誕用品出口基地,全球一半以上的聖誕用品來自這裡。義烏市聖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告訴記者,盡管今年的聖誕用品採購訂單數量仍在增加,但開發新產品、訂單體量偏小帶來了成本上升。與此同時,業內的競爭也在不斷升溫。

  據義烏市聖誕用品行業協會統計,2009年聖誕用品企業有100多家,2011年增至500多家,目前已超過700家,隨之而來的是激烈的價格競爭。

  在上海市徐匯區某連鎖超市,仿真聖誕樹報價為120元至200元不等。在國內某C2C電商網站,含彩燈、彩帶等十余種配件的“聖誕樹套餐”不足百元,最低的不到80元。據阿裡巴巴地圖數據統計,線上聖誕產品數超過30萬,80%產自廣東、浙江等省。

  薄利聖誕訂單還能接多久

  作為全球最大的聖誕用品制造基地,我國為何成為薄利賣方?隨著外貿淘金難度升級,聖誕訂單還能接多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盡管聖誕訂單能大幅拉動外貿,但經濟下行時,海外節慶需求也會最先縮水。每年上半年是海外訂單的密集下單期,但採購、結算均在半年后。這意味著,我國制造商在承擔需求變動的風險。原因在於以量取勝帶來的議價能力不足。

  由於原材料、勞動力上漲和匯率變化,銷量增長未必帶來更多收益。上海市寶山區某貿易公司負責人王東陽表示,聖誕用品企業扎堆,產品本身又大同小異,使外商下單時能“價比三家”。以批發價不足1元的仿真聖誕花為例,外銷量仍與去年持平,成本卻上升近一成。

  “如果訂單約定按美元結算,匯率變化將直接透支利潤。”上海市進出口商品協會會長馮鄭州認為,聖誕訂單是以“價格低廉”為特征發家的,制造商又要麼隻做外貿,要麼隻做內貿。在成本上升、議價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會陷入無權提價的怪圈。

  不僅如此,廠家通常先談價格再算成本,產品質量往往缺乏保証。陳金林認為,聖誕用品多限於一次性使用,因此企業每年都要開發新產品。歐美國家採購時也會以質量為門檻。因此,開發、檢測及展示投入也要從成本中擠出,使外銷品難以走預期中的高端路線。

  以量取勝難以持續發展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出口玩具45.5億美元,同比下降12.2%﹔佔總值51.6%的加工貿易額降幅更達19.4%。

  孫立堅認為,面對海外市場趨冷,加工貿易行業必須控制盲目擴張,改變產品同質化帶來的“自顧自”競爭。這需要由行業組織、政府部門協調,如調配訂單資源和產量,以及將結匯時間提前,避免12月集中結匯的貶值風險,有組織地開發新興市場和產品。

  據義烏市聖誕用品行業協會統計,在巴西、東歐等新興市場,我國聖誕用品所佔份額已超過50%。不過,市場擴張未必帶來高利潤和品牌競爭力,以量取勝難以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2011年聖誕當周,我國銀行卡品牌境內跨行交易同比增長24%。平安夜和聖誕節兩天,超市、百貨類刷卡交易驟增57%和36%。馮鄭州認為,國內市場已表現出強勁的節慶消費能力。實現內外貿並舉、將部分產品轉至自主品牌,是加工貿易的最終出路。

  陳金林認為,聖誕訂單應從粗放走向專業,完善標准應是建立品牌的第一步。日前,10項聖誕用品行業協會標准已經發布。隨著分工細化,統一經營平台、生產基地也能降低成本。這需要企業自發抱團,更離不開各方的支持與引導。

(來源:新華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