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個“翻番”蘊含世界紅利--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兩個“翻番”蘊含世界紅利

2012年12月26日13:34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傅雲威 謝鵬)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經濟戰略不僅將更加著眼於強國富民,也會給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讓世界更多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遲滯,總需求不足,發達經濟體更是積重難返,需求回暖一時難見。來自中國的需求,特別是消費升級拉動的對外需求,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巨大動力。

  目前來看,中國消費率尚低,但消費增長潛力可期。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以及建立“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等計劃,將為這一潛力的釋放提供條件。

  事實上,中國對外需求效應已開始惠及全球。據匯豐銀行預測,按現有趨勢,美國對華出口額今后3年將以年均10.4%的速度增長,並在此后的2016年至2020年間繼續提速至12%﹔而英國對華出口增速預計將從今后3年的年均9.9%逐步提升至2016年至2020年間的11.1%。

  量增的同時,伴隨質變:從低端產品到高端品牌,從貨物需求到服務需求,從郵寄代購到出境消費,中國人不斷“升級”其消費層次和結構。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2011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高達726億美元,僅次於德、美兩國,居世界第三,且增勢迅猛。

  專家指出,中國對外需求的變化,有助於擴大進口,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而未來中國消費的加速升級變化,必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生態。

  毋庸置疑,伴隨中國經濟升級,企業實力也將“水漲船高”,對外投資規模和水平會更上層樓。中國資本的這種“外溢”,在強壯自身的同時,也將給市場、資本短缺的全球產業帶來深度利好。

  一方面,國內勞動力、環保成本和本幣匯率上升等因素,將促使中國企業把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從而實現國內設計、研發,海外生產、營銷的新模式,使資本輸入國更多獲得投資、技術、就業機會,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另一方面,中國還將加速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推動實業走上資本、技術和服務密集型軌道,推出更具性價比、更加環保節能的產品,造福全球消費者。

  從尋求上游戰略資源逐漸擴展到下游的分銷、零售﹔從制造產業跨向文化產業、金融產業……可以預見,今后中國資本將更加積極地結緣全球知識、技術和品牌等創新要素,緩解歐美經濟緊縮對產業核心造成的傷害,成為經濟復蘇的積極因子。

  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對外投資額將由目前的400億美元增至1萬億美元至2萬億美元。

  中長期看,國強幣堅是普遍規律,人民幣國際化的演進過程也將從更高的貨幣層面“耦合”起中國與世界。從貿易結算貨幣,到金融投資貨幣,再到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正大步邁上這條“世界之路”。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則從2010年的5063億元躍升至2011年的2.08萬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結算貨幣。

  展望今后10年,中國或超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國,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范圍預計還將迅猛擴大。對同中國進行貿易的各國企業和商家,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本幣繞過像美元這樣的全球貨幣媒介,實現與人民幣直接匯兌,節約3%到5%的匯兌成本。

  與此同時,人民幣作為金融投資貨幣的趨勢也將越發明顯。當前,中國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正迅猛發展,倫敦金融城也努力打造人民幣國際市場的“西方中心”。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持有人民幣及相關計價產品等“硬資產”,就是投資了中國經濟,分享了中國發展紅利。

  長期來看,人民幣支付力和信用度的“注入”,有望使世界貨幣體系演進到多極化、更穩定的結構,避免全球經濟遭美元“綁架”而被迫分攤危機成本的情況再現。歐洲央行一份專題報告說,國際貨幣體系正在向美元、歐元、人民幣“三極化”方向發展。

  在優化升級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活力將加速融入世界經濟脈動,以資本整合、資源重組、產業升級、市場對接的新利好,助推全球的新一輪繁榮。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