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CPI漲幅擴大,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特別是蔬菜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在0.8%的CPI環比總漲幅中,近60%來自菜價上漲的影響。
從去年12月以來,全國許多地區遭遇了極端嚴寒天氣,不論是菜價還是肉類價格均出現了持續上漲。業界人士分析,隨著春節臨近,食品即將進入需求高峰期,漲價趨勢還將延續。雖然目前農產品漲價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但是去年底的翹尾因素卻很可能會使年初的CPI重新走高,給今年帶來通脹預期。在長期成本推動型以及短期漲價因素共存的條件下,今年在宏觀調控方面,應對通脹壓力不可掉以輕心。
商務部預報顯示,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6日,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上漲7.1%,已連續10周上漲。在肉類產品中,處於周期性低點的豬肉也開始了漲價趨勢。從去年11月中旬以來,全國豬肉價格明顯反彈,漲幅逐漸擴大,生豬價格也普遍回升。
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既是因為全國各地出現了低溫降雪的極寒天氣,拉動了食品的短期需求,又源於我國主要城市的食品自給率較低,需要從主產區進行大規模異地調配。隨著人工和汽油不斷漲價,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持續增加,已成為構成食品價格的主要成本之一。此外,許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需要經過“批發商—運輸—零售商”等諸多流通環節,產銷鏈條過長、層層加價造成了終端消費價格提高。尤其是“最后一公裡”,更讓菜價“坐上了直升機”。據了解,許多地區的超市和菜市場“進場費”仍然較高,導致蔬菜進場前后價格相差較大。比如在北京市豐台區的一家早市,蔬菜從新發地批發后直接賣出,胡蘿卜目前隻賣到1元一斤,但在超市內,同樣的品種卻要賣到2.5元一斤。
長遠來看,資源價格、人工成本的上升趨勢,構成了我國農產品漲價的成本驅動。短期看,發達經濟體推出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會導致全球流動性增加,推高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從而給我國帶來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另外今年國內的信貸環境可能較為寬鬆,以及新的投資潮的到來,都有可能導致通脹卷土重來。
令人欣喜的是,雖然許多蔬菜近期價格大幅上漲,但是作為百價之基的糧價,始終保持著總體穩定。在去年底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介紹,2004年至201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9年累計增產3177億斤。在我國近些年自然災害頻發的不利形勢下,糧食生產交出的這一答卷來之不易,為宏觀調控和應對通脹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不過,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消費升級也會帶來需求量上升。因此,我國的糧食供需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近兩年,食品價格已經成為CPI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據測算,在整個CPI構成中,食品價格約佔1/3比重。由於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仍然屬於“小農經濟”、“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仍未徹底改變,農產品供應極易受到短期自然災害的影響。加之單戶經營的農戶難以與大市場進行對接,對市場變化難以進行准確預判,無法及時調整種養殖結構。因而農產品供需的波動性較大,導致食品價格往往急漲急落、大起大落。雖然目前CPI仍處於低位運行,但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隱現的通脹魅影應當引起重視。
據悉,由於氣象部門預測,南方地區還有可能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一些省份已經啟動了應急價格監測和市場巡查機制。為控制部分地區菜價過快上漲,商務部已要求各地加強蔬菜等地方儲備商品管理,適時投放儲備商品,做好“南菜北運”和反季節蔬菜供應。專家建議,平抑菜價波動的治本之策在於,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同時健全和完善價格監測和發布制度,增強農民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記者李文龍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