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創新財政投入模式  征地不能虧農民--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大連創新財政投入模式  征地不能虧農民

本報記者  吳秋余

2013年01月13日09: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過去單一的貨幣化補償方式,很難保障失地農民的長遠生活。大連市將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優撫補助、社會事業等支出,全部納入了市區財政預算

  

  社會保障幫失地農民解除后顧之憂

  隆冬時節,在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街道大東溝村,農民於萬芳家搬進了新樓房,暖氣上晾著的衣服冒出氤氳水汽,裝修一新的玻璃上結著晶瑩的冰花。

  “怎麼也沒想到老了還能住上這樣干淨舒適的小區,每年的物業費和取暖費村裡都給免除了,住在這裡基本沒啥負擔。”於萬芳感慨地說。

  僅僅兩年前,於萬芳及老伴陳素英還同遼寧大多數農民一樣,住在農村低矮的平房裡。到了冬天要自己燒煤取暖,弄得屋裡黑乎乎的,有時燒不好還冷得要命。

  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甘井子區成為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大連灣裝備制造業聚居區等重要功能區的發展重地。於萬芳家裡的幾畝地被征用,政府將於大爺一家安置進了現在的新房。

  甘井子區辛寨子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文偉介紹,甘井子區山地、灘涂和鹽鹼地較多,單純依靠農業發展很難提高農民收入,而工業項目則可以大量使用灘涂和鹽鹼地,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吸引農民在家門口打工,提高收入。

  如何保障失地農民生活,徹底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2002年,大連市選擇在甘井子區進行試點,改變過去一次性貨幣化補償的做法,將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優撫補助、社會事業等支出,全部納入了市區財政預算。

  “現在村裡每個月給880多元,再加上城鎮老年居民社會保障發的200多塊,每個月能有1100多元。”談起以后的生活,於萬芳老人信心十足。

  “如果單算經濟賬,選擇一次性給失地農民貨幣補償,顯然是簡單迅速的辦法,財政隻要一次性安排資金保証足額支付就行。”大連市財政局局長毛岩亮說,過去單一的貨幣化補償方式,很難保障失地農民的長遠生活。當失地農民的生存窘境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再次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這局大棋裡,政府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和社會效益賬。讓失地農民有更好的生活保障,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標。”毛岩亮表示。

  大項目落地,先預留20%的工作崗位給失地農民

  保障失地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則是要讓失地農民盡快就業,實現自我發展。在甘井子區,“大項目要落地,先預留20%的工作崗位給失地農民”已經成為一條鐵律。

  為解決失地村民因文化低、年齡大、無技術的難題,大連灣街道前鹽村與轄區企業大連海洋重工工程有限公司簽訂培訓協議,自籌資金80萬元,對本村121名失地農民進行吊車、電焊、起重、船體裝配四個專業的培訓。

  “原來想著地沒了就去城裡打工,現在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把工作解決了,掙得一點都不比城裡人少。”今年41歲的農民唐士發曾經嘗試過到城裡打工,但因為缺少技術、年齡偏大,隻能干些笨重的體力活。經過村裡組織的職業培訓,他學會了船體裝配的技術工作,在海洋重工實現了再就業。他十分珍惜這個崗位,努力工作、表現出眾,很快成為車間班長,每月工資也漲到了4000多元。

  辛寨子街道大辛村黨委書記張積春介紹說,大辛村近年來因為大連周水子機場的擴建工程先后征用了3000多畝土地,佔到村集體土地的近一半。大量富余勞動力根本沒法安置,隻能靠補償款維持生計。現在,村裡失地人員全部納入了區政府和街道統一管理,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讓農民掌握了現代勞動技能。很多失地農民都到大連港打工,不少人還成為企業的骨干,收入提高了,日子也更有奔頭了。

  2011年,甘井子區共安排3億元資金幫助失地農民等困難群體就業,僅全區新開工的169個大項目就為失地農民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