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在京津地區打算留學的大學生群體中進行的調查顯示,我國90后大學生傾向於“隻留學不移民”。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趨勢。
針對大學生出國留學的特點,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010級學生高暢、張乃中、趙軍、王繼然、張振旭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11所重點大學的1872名學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受訪人均為正在准備出國留學的學生,涵蓋了經濟學、法學、電子、機械等41個專業。
其中,表示將來希望“在國外長期就業或移民”的受訪人隻佔9.33%,47.14%的被調查者表示留學是為了提升自己就業的競爭力和軟實力,39.68%的受訪人是為了接受高水平教育。此外,3.85%的學生表示自己准備留學是跟風,受周圍同學影響。
課題組負責人高暢指出,這表明如今的年輕人留學更加理性、有針對性。根據調查和訪談,大部分同學是為了提升素質、拓寬視野,為移民而留學的情況大大減少。他們認為,“留學不移民”的新現象值得關注,這與10年前“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留學生回國意願的增強,明顯體現在“海歸”持續加速的步伐中。據教育部統計,1978年∼2011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224.51萬,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81.84萬人。而在這些“海歸”中,2009年∼2011年三年間就達42.93萬,超過了過去30年的總和——從1978年到2008年底,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38.91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年度留學回國人數在2003年首次突破兩萬,2006年超過4萬,2011年達到18.62萬。
從美國回到南開大學任教的生物學教授沈月全感受到了這個變化。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回憶,自己2006年放棄芝加哥大學教職、舉家回國之前,很多朋友送上了祝福。但2000年他初到美國時,如果聽說誰要回國,大家的眼光是詫異的——“怎麼會想回去呢?”
這個學生課題組的指導教師、任職於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的裴蕾告訴記者,對當今大學生出國意願的調查結果,符合她的個人觀察。
裴蕾2004年赴英國留學。在她看來,與自己同期出國的同學中,希望長期在海外工作或移民的佔了多數,但這些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願意回國的多了,理性出國的也多了。如今,國外工作機會有限,而中國經濟形勢較好,空間更大。
包括高暢在內,課題組5名同學中有兩名正在為留學作准備。這使他們對同齡人的留學意願、職業規劃等問題產生了關注。
調查還顯示,77.94%的受訪人留學歸國后的首選落腳點是京津滬等沿海一線城市,但地點的選擇已呈多樣性態勢,16.99%的被調查者選擇中西部城市以及小城鎮作為發展的地域。課題組認為,這不僅與國家的政策導向有關,也是90后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勢、理性思考的結果。
他們也注意到,許多省市都在大力吸引“海歸”,但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那些具有博士學歷或在海外有數年工作經歷的“大海歸”,而為數眾多、缺乏工作經驗的“小海歸”卻難被認可。課題組建議,二三線城市在人才引進上應不失時機地吸引這一群體,在留學派遣、戶籍管理、崗位設定及創業平台等方面為“小海歸”提供便利,特別是私營、小微企業要以更開放的態度迎接“小海歸”。此外,“海歸”也應找准位置,合理擇業。(記者 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