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從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饅頭到地溝油、瘦肉精、毒豆芽、塑化劑、速成雞,近年來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震驚和警醒。
食品安全事關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對民眾身體、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
在當下中國,物價、房價和食品安全最為百姓關注。如果說物價、房價只是經濟運行周期波動反映在某個特定階段的價格表現,則食品安全問題是由來已久卻又難以根治的痼疾。面對頻仍的食品安全事故,我們應當深刻反思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
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嚴重的危害,是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對於影響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言,危害不僅局限在受害的消費者,對民生和經濟也會造成沖擊,甚或波及到行業和國家聲譽。
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會對經濟和民生造成沖擊。以“三聚氰胺”為例,該事件發生后,乳業全行業減產停產,數萬名職工下崗,240多萬戶奶農殺牛、倒奶,大量城鄉居民的就業、收入受到影響。國內乳業元氣大傷,至今仍未完全恢復。進口奶粉趁火打劫,數度漲價且漲幅驚人,國內消費者為此巨額埋單。
此外,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使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形象受到影響。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極大影響了民眾的消費信心,嚴重沖擊社會誠信道德體系。當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轉化成對國產食品和官方聲音的集體不信任,這會進一步增加食品生產和銷售的交易成本。此外,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還涉及境外,給我國形象及外貿出口造成不利影響。
必須看到,相比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建立起來的世界矚目的成就和文明,我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應該痛下決心、重拳整治。
當前,食品安全領域事件頻發,既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水平有關,又與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相聯。表面看,事故頻發的原因是不良生產者的違法行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社會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提高和行業檢測監督機制的失效。
民眾對食品安全現狀不滿和失望,根源在於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動了食品業的迅猛發展,這與相對滯后的食品安全監管和消費者保護制度之間產生了矛盾,而社會又缺乏有效得對沖和緩和機制。
問題食品的出現,毫無疑問在於商家和個人以驅利為目的,味著良心,不講道德所致。但是問題食品能夠生產,並且能進入市場,這就不單是生產、銷售者的問題,更在於監管失位,打擊不力。必須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堵塞監管漏洞。
我們不應該把問題簡單地歸結於某一個環節。在食品生產、加工、儲運、檢測和消費的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由亂到治,食品安全必須改變現有監管重點、思路、和方向。首先應該從生產源頭加強監管,重點在於細化生產工藝流程和衛生環境要求,通過市場手段鼓勵兼並重組和產生升級,在充分考慮中小生產、經營者利益的前提下,實施必要且適當的行業准入,用市場手段優勝劣汰。
對困擾公眾的“添加劑”問題,監管思路要“嚴明法治、厘清規則”。應禁止為個人利益故意添加而改變食品質量的行為。此外,應盡量明確食物中允許投放的添加劑含量,對於暫時無法判斷化學特性及對人體危害程度的非食用物質,設定最大允許的殘留標准﹔強化食品標簽的標准化制度。
規范和收緊食品標准的制定機構和授權機制。目前我國食品標准包括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企業標准。各標准之間彼此缺乏協調,出現交叉重復和規制盲區。而地方和企業標准過低,已經無法滿足民眾對食品健康的更高要求,應逐步收緊甚至取消地方和企業標准。
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成熟的監管經驗,國家應建立獨立於市場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和檢測隊伍,確保檢測機構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加強檢測力量的建設,加大檢測設備的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不斷完善檢測項目的完備性,定期向社會公開。建立向重點生產經營單位派駐檢測員制度並實施交叉輪崗制度,確保相關法規和標准得到執行。
其次,要改變食品安全監管“多龍治水”狀況。在所有的商品監管中,食品監管部門最多。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門,對外正式公布的有13個。從農產品檢測,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等,都有不同的部門把守。但並不嚴密,往往出現不協調:一則每當問題食品出現,常常聽到不同的聲音,有的說符合標准,有的在允許的范圍之內,有的說沒有標准。監管部門站得角度不一,檢驗標准不同,對問題食品的辨別也不同,難以實行最有效的打擊。二則“不歸我管”,互相推諉,誰都可以可以把責任推給另一方,被動似的監管,很容易失去查處和打擊問題食品最佳時機。
根治食品安全多頭監管困局,可考慮設立統一的“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實行食品安全監管以及食品企業自查和報告制度,建立問題食品召回制度。
要重樹消費者信心,當前最為迫切的是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執法。2009年6月1日,中國頒布了《食品安全法》,從立法角度奠定了現代食品安全監督體制的基礎,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框架。現在,需加緊修訂和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規和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懲處和曝光一批食品安全違法案件,震懾犯罪份子的囂張氣焰,挽回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隻有政府、企業和民眾協同一心、共同行動,才能遏制食品安全惡化形勢,推動食品安全進步。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放心享受舌尖上的美食和快感。
大國,定能食安!(鄒光祥)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