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家族打了誰的臉? 財產公開是治腐良藥--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房氏”家族打了誰的臉? 財產公開是治腐良藥

從“房叔”到“房妹”,從“房姐”到“房嬸”,再到近日出現的“房媳”,不知下次會出現“房啥”。隨著“房叔”“房姐”“房妹”相繼曝光,有“反腐利劍”、“陽光法案”之稱的財產申報公示制度被網友們寄予厚望。
2013年01月27日09:04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房氏”家族打了誰的臉?財產公開是治腐良藥

  從“房叔”到“房妹”,從“房姐”到“房嬸”,再到近日出現的“房媳”,不知下次會出現“房啥”。照此發展下去,博大精深的中文快不夠用了。歷數最近一段時間的“房氏宗親”的被曝光,無一不來自民間和網絡爆料。“房氏”家族成員不斷擴大,也揭開了多年來戶藉管理亂象的冰山一角,倒逼國民戶籍管理的改革。隨著“房叔”“房姐”“房妹”相繼曝光,有“反腐利劍”、“陽光法案”之稱的財產申報公示制度被網友們寄予厚望。

  “房姐”龔愛愛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隻承認自己確實有網上曝出的兩個戶口,而且她稱戶口從外地花錢買來的。然而據警方調查,她共有四個戶口,除了在神木的真戶口,分別在山西的兩個縣和北京的一個區又通過違法手段辦了3個假的“真戶口”。

  戶籍“掩護”干些非法勾當

  西安市一名從事了近20年戶政工作的民警告訴記者,申請人是和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串通一氣弄虛作假辦理的。隻要能把上級領導搞定,都能把“假的”變成“真的”。記者發現“花錢買戶口”多年來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這名公安干部告訴記者,其實“房氏家族”“房多多”同時也是“戶多多”的原因,主要是有錢有權的人通過違規違法手段,辦理同名異地戶口,或者當地異名的戶口,他們或為官員轉移財產,或為非法經營,根本原因是在戶籍“掩護”下干些非法勾當。

  當今社會,一方面,農民工市民化跨不過戶籍制度的障礙,計劃生育中超生的人上戶的都很難。而另一方面,有錢的有權的人卻能輕而易舉地辦到多個戶口!兩相對比,頓時陷入不公平的泥潭。

  海外網特約評論員丁永勛說,近期發生的這些熱點事件,都與“多房多戶口”有關。這讓以嚴著稱的中國戶籍管理制度,頓時顯得漏洞百出。對“房氏”家族的“牛人”來說,而且就連“110”打頭的北京土著戶口也如“囊中探物”,令人嘆為觀止。網民認為,戶籍管理上的腐敗和漏洞如今成為一部分腐敗官員隱匿非法收入的保護傘。他們憑借一人多戶,可以逃避金融、出入境等監管,這甚至也讓日漸被提上日程的財產公示制度或變得“凌空蹈虛”。

  利劍出鞘懲戶口腐敗

  陝西省金鏑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建軍說,公安機關對“房姐”一人多戶辦理的具體過程的調查結果還未出來之前,還不好具體從法律上予以定性。但是從現在已知的信息看,如果龔愛愛提供虛假信息公安機關審查不嚴,造成嚴重后果的,那麼為她辦理假戶口的公安民警可能會涉及觸犯瀆職罪。如果是收受龔愛愛的錢物,弄虛作假辦理“真戶口”,公安民警可能涉及受賄罪和濫用職權罪。

  西安基層公安機關一位具體辦理戶藉的民警認為,現在人口信息雖然全國聯網,但是隻要身份証號碼不一樣,即使是重名和照片接近,目前的戶籍管理系統都不容易識別出來,公安機關人工也更不容易查出來。再加上全國十幾億的人口,異地辦理重戶的,如果沒有事情發生,不專門調查,也不容易發現。

  這位戶藉民警認為,戶藉信息管理應該提高科技含量,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研究公民的身份信息管理,並改革現有管理制度,同時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安機關、醫院、銀行等多個部門應該從人一出生就不斷採集人的DNA信息、信用信息、戶藉信息、房產信息等,並在身份証植入所有信息的蕊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社會管理中的許多問題。本欄文字均據新華社

  ■縱深

  財產公開是治理腐敗良藥

  隨著“房叔”“房姐”“房妹”相繼曝光,有“反腐利劍”、“陽光法案”之稱的財產申報公示制度被網友們寄予厚望。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正在試水的財產公開能否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讓“房多多”“戶多多”們暴露在陽光下?

  官員申報之后應抽查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倪星認為,官員擁有多個戶口甚至多個國籍、多處房產及投資,主要是紀檢監察、公安、房管、銀行等部門未形成統一的核查系統,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官員的核心數據信息是碎片化的。

  佔有官員核心數據信息的部門不承擔反腐職能,反腐部門不佔有信息。對這種狀況,有人形象地比喻:前者“作啞”,或者“裝聾”。

  中央黨校教授林?說,如果隻申報不公開、不核查,申報就容易變成“盲人的眼睛、聾子的耳朵”。公開的范圍越大,發現腐敗的幾率越高,對腐敗分子的心理震懾越強。即使完全公開條件暫時不成熟,目前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官員申報之后進行抽查,紀檢部門哪怕每年抽取5%的申報材料進行核查,與房產、銀行、証券、出入境等系統進行比對,對腐敗分子也是一個巨大的震懾。

  最大阻力來自“腐敗欠賬”

  專家認為,目前,多地試行財產申報公示制度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多年累積的“腐敗欠賬”。從1987年國內首次提出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到現在,已走過20多年,地方試行財產申報制度都不免遭遇“人走政息”、不了了之的結局。未來的官員財產公開試點要怎樣才能避免走入“誤區”、重蹈覆轍?

  一些專家認為,財產申報公示制度也不是反腐敗“萬靈丹”,需要一系列科技手段、制度設計配套完善。現在有關部門掌握的數據是碎片化的,沒有跨部門、跨地區的共享平台,亟需利用科技手段建設全國聯網的信息平台,打破“數據孤島”,避免官員跨地腐敗的現象。

  此外,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等人呼吁,應從立法層面推動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公開制度的實行,為官員“晒家產”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才能避免試點半途而廢。    制圖:潘潔

(責任編輯:孟哲、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